二戰時期,英國和法國一起經歷了從敦刻爾克大撤退到諾曼第登陸,再到最終贏得勝利,是當之無愧的鐵桿盟友。然而讓許多人想不到的是,同樣是在二戰期間,英國海軍曾對法國海軍發動了一場刻意為之的大絞殺,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
二戰爆發後,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橫掃西歐。自詡擁有「歐洲第一陸軍」的法國在開戰僅一個多月就宣告投降。
當時法國的陸軍和空軍基本都被打廢了,可海軍卻因為戰爭結束太快,還沒來得及正式上場就收到了政府宣布的投降消息,所以沒怎麼遭受損失。
當時的法國海軍擁有1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7艘戰列巡洋艦、12艘輕型巡洋艦、50餘艘各種型號驅逐艦、101艘各種型號潛艇。其實力超過了德國、義大利兩國海軍的總和,位列歐洲第二、世界第四。這樣一支極具規模的艦隊,無論歸屬於哪一方,都勢必對戰局產生很大影響。
按照法國和德國簽訂的停戰協議,法國被分為「占領區」和「自由區」兩部分,占領區歸德國管轄,自由區歸法國傀儡政權維希政府管轄,所有法軍都需聽命於維希政府,這自然也包括了法國海軍在內。然而,維希政府算不上名正言順的合法政權,它背後的主子是德國人,因此它對法國海軍的管轄權自然也要打個大大的問號。
在維希政府對法國海軍宣示主權的同時,英國也以盟友身份向法國海軍拋出了橄欖枝,他們希望法國海軍加入英國海軍的序列,為將來光復法蘭西而戰鬥。
法國海軍一方面懷疑英國人的動機,另一方面也不想受制於德國人,於是宣布中立地位,你們打你們的,我只想做個吃瓜群眾。可英國人覺得法國海軍雖然名義上宣布中立,但他們仍聽命於維希政府,而維希政府又得聽德國人的,所以法國海軍的中立立場並不可靠。
經過一番深思熟慮,英國海軍部出台了一項專門針對法國海軍的「弩炮計劃」。該計劃首要使命是建議法國海軍加入英國海軍或自行削去戰鬥力。如果法國海軍不接受建議,那英國海軍就只能採取「一切必要的力量」。
1940年7月3日清晨,英國海軍中一支代號為「H」的艦隊抵達了法國米爾斯克比爾軍港。按照既定計劃,H艦隊給米爾斯克比爾港中的法軍送去了一封以英國海軍部名義撰寫的信函。信中要求法國海軍加入英國海軍,或自行解除武裝,又或鑿沉港內所有軍艦,如果這些條件都不同意,那麼後果將會很嚴重。
面對英國海軍咄咄逼人的態勢,米爾斯克比爾港內的法國海軍決定捍衛自己的榮譽,堅持中立立場。同時他們還表示如果英軍發起攻擊,他們將以武力回應。
7月3日下午5點56分,H艦隊向米爾斯克比爾港中的法國海軍發動攻擊。H艦隊位於軍港外,且早已擺好攻擊陣型,再加上擁有先發制人的優勢,因此一開始就占據了主動權。相比之下,軍港內的法國海軍缺乏戰術騰挪空間,因此變得極為被動,結果自然可想而知。
整個交戰過程僅持續了十幾分鐘。停泊在米爾斯克比爾港中的法國艦隊遭受重創,基本失去作戰能力,近1300名法國海軍士兵陣亡。而英國方面僅兩名水兵受了輕傷。
從戰鬥結果來看,英國海軍發動的這場「弩炮計劃」可謂大獲成功,僅付出極輕微的代價就基本解決了後顧之憂。然而站在法國的立場上,這卻是不可接受的結果。所以從「弩炮計劃」之後,法國海軍對英國海軍極為仇視。
1942年,德國準備接管在土倫港的法國軍艦。法國海軍不想成為德國的幫凶,但也恥於同英國人為伍。於是他們將土倫港內的所有軍艦全部鑿沉,以一種極其悲壯的方式宣告了結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