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道即巔峰,北洋水師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2022-03-20     夜讀史書

原標題:出道即巔峰,北洋水師是如何走向沒落的?

1888年12月17日,北洋水師在山東威海衛劉公島正式宣布成立。當時的北洋水師擁有包括「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在內的大小25艘主要軍艦,輔助軍艦50艘,運輸船30艘。根據當年的《美國海軍年鑑》排名,北洋水師位列亞洲第一,世界第九。然而讓人意想不到的是,北洋水師的輝煌也就定格在了這一刻。

1894年9月17日,北洋水師與日本聯合艦隊在黃海展開決戰。經過5個小時交戰,北洋水師的致遠、經遠、超勇、揚威、廣甲5艘主要軍艦被擊沉,來遠艦也受到重創。相比之下,日本聯合艦隊只有5艘受傷,無一沉沒。那麼問題來了,當年亞洲第一的北洋水師為什麼會在短短几年時間裡就走向沒落呢?主要原因有三個方面。

一、撤旗事件

十九世紀,英國海軍天下無敵。所以清朝在籌建北洋水師時,除了派遣留學生到英國學習外,還高薪聘請英國海軍軍官到中國負責教授水師官兵日常操練。在這批清政府聘請的外籍教習中,最具代表性的當屬曾任英國海軍上校的琅威理。

當時北洋水師的最高長官是提督丁汝昌,但丁汝昌並不了解海軍業務,因此水師的日常管理主要都是由副提督(虛銜)琅威理負責的。琅威理治軍有方,辦事勤勉,表現出了很強的職業操守和責任感。北洋水師在他的管理下軍紀嚴明,井然有序。

然而隨著北洋水師日漸成熟,劉步蟾、林泰曾這些留洋歸國的年輕軍官開始有點變得不服管教。1890年,丁汝昌率「致遠」等四艦去南海操巡。可丁汝昌前腳剛走,定遠艦管帶(艦長)、右翼總兵劉步蟾就下令降下「提督旗」,升上「總兵旗」,藉此表明自己現在是最高長官。

此事讓琅威理大為惱火,他當即質問劉步蟾:「我這個副提督還在這裡,你升總兵旗是什麼意思?」劉步蟾不理會琅威理的質問,依然我行我素。後來這件事鬧到了北洋水師實際控制人李鴻章那裡,李鴻章此事也想讓北洋水師的控制權回到自己人手裡,因此表示北洋水師只有一個提督。感到自己受到奇恥大辱的琅威理當即就辭職回國了。

琅威理走後,北洋水師軍紀逐漸廢弛,官兵們在艦內賭博,到岸上尋歡都成了常態,更有甚者還利用艦船干起了走私生意。雖說在後來的甲午海戰中,大部分北洋水師官兵都表現出了視死如歸的氣概。但如果他們在平時操練中能夠更用心、更刻苦,或許戰時也不至於出現那麼悲情的一幕。

二、內部不合

北洋水師的許多中高層軍官都出身於福州船政學堂,因此在他們中便形成了一個具備很強話語權的「閩幫」。劉步蟾、林泰曾這兩位總兵是「閩幫」的首腦,而且兩人都有英國留學經歷,業務能力出色。所以他們打心裡就看不起不懂海軍的丁汝昌,陽奉陰違的事情沒少干。

此外,丁汝昌也確實是個海軍門外漢,所以在一些重大問題上,缺乏足夠的自信。這就導致水師官兵更加看不上他這個提督大人,對他下達的命令也就是聽一半,做一半。如此一來,水師戰鬥力自然也就大打折扣。

三、高層內鬥

北洋水師背後還有三股勢力在角逐,分別是清朝最高統治者慈禧太后、水師「大老闆」李鴻章、戶部尚書翁同龢。

北洋水師組建初期,慈禧太后對李鴻章和北洋水師給予的支持還是相當充分的。可當水師成為亞洲第一後,慈禧太后就不怎麼願意繼續在上面投入資源了。因為太過強大的李鴻章對捍衛皇權不僅沒有好處,反而是一種威脅。所以我們在小說與電視劇上總是會看到慈禧太后為了修建頤和園,竟然挪用了北洋水師的經費。許多人因此認為慈禧太后老糊塗,可事實上能坐到那個位置上的誰不是人精?怎麼可能會拎不清輕重呢?只是人家考慮的問題和普通人考慮的問題不是一個方向罷了。

與慈禧太后先支持後漠視所不同的是,戶部尚書翁同龢是北洋水師的強烈反對者。在私人關係上,翁同龢非常討厭李鴻章,總是懷疑李鴻章利用北洋水師發展私人武裝力量;在公務關係上,翁同龢認為北洋水師就是個賠錢貨,所以凡是給北洋水師增加撥款的建議,他一律要唱反調。

在高層內部幾股力量的掣肘下,北洋水師從正式成立後就停止了發展。別說沒錢買新式艦艇,甚至連新增火炮、彈藥的申請都無法得到滿足。

相比之下,日本在1888年至1894年這段時間裡購置了12艘新式艦艇,主力艦總噸位達到了37000噸,而北洋水師主力艦的總噸位還不到30000噸。甲午戰爭爆發時,日本聯合艦隊在火炮數量、口徑、射速、航速、炮彈質量這些方面都碾壓北洋水師,所以北洋水師的慘敗也就無法避免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9ed9bf3bb9eae5922dc7d005d5b9e2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