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出動190個師550萬人,兵分三路向蘇聯展開進攻,蘇德戰爭全面爆發。
戰爭初期,德軍一路高歌猛進,勢如破竹。7月16日,德國中央集團軍群成功占領蘇聯西部重鎮斯摩棱斯克,從而打開了通向莫斯科的門戶。
按照德軍最高統帥部最初的設想,德軍應該以閃擊戰的方式迅速向東推進,在冬季到來前拿下蘇聯首都莫斯科。德國人甚至都打算好了於1941年11月7日在莫斯科的紅場舉行閱兵式,因為這一天正是蘇聯的「十月革命節」,用這種手段去刺痛蘇聯人,不但能起到羞辱對方的目的,還能有效瓦解蘇聯人繼續抵抗的信心。
然而就在一切都按部就班進行的時候,納粹德國元首希特勒卻臨時改變了主意。他認為當務之急是讓德軍南方集團軍群先攻打基輔,占領烏克蘭頓涅茨盆地的工業和煤礦,切斷蘇軍來自高加索油田的補給線後再向莫斯科發動進攻才穩妥。希特勒的這一計劃遭到許多德軍將領的反對,但胳膊扭不過大腿,希特勒最後還是拍板決定先解決基輔,再進攻莫斯科。
為了確保行動順利,希特勒還下令從中央集團軍群中抽調出名將古德里安的裝甲兵團向南旋迴,包抄在基輔的蘇軍。
「基輔戰役」前後打了約兩個月時間,德軍在此戰中大獲全勝,不但完全實現了既定目標,還成功圍殲蘇聯西南集團軍,俘虜蘇軍多達66.5萬人。
同年9月底,德軍向莫斯科進軍。然而此時蘇聯已進入多雨的秋季,通往莫斯科的道路充滿泥濘,德軍推進速度被嚴重耽誤。而蘇聯方面正好利用這段時間從後方調集大量兵力趕赴莫斯科,在德軍到來前完成布防,並最終贏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那麼問題來了,如果當時德軍如果不打基輔,直奔莫斯科,蘇德戰爭結果會不一樣嗎?
有一種觀點認為,德軍如果不先解決基輔而是直奔莫斯科,那將面臨被基輔的西南集團軍包抄的風險,所以希特勒的決策並沒有錯。持這種觀點的人其實還是屬於傳統戰術思維。
古代戰爭繞過敵方城池直接深入對手大後方作戰的失敗率極高,因為隨時可能會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所以絕大多數情況下,我們看到的古代戰例都是穩紮穩打,步步推進。有時一座城池數年都無法攻克,但也無計可施。
然而到了二戰時期,摩托車、汽車、坦克等裝備的普及極大提升了軍隊機動能力。因此過去那套步步為營的戰術就變得落伍了,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極致速度的閃擊戰術。
二戰爆發後,德軍在極短時間內就相繼擊潰了波蘭和法國,最主要原因便是閃擊戰的成功運用。相比之下,波蘭與法國的軍事統帥們的戰術思想還停留在過去,根本沒意識到德軍的行進速度會那麼快,結果自然就被打得落花流水。
同樣的道理,如果在蘇德戰爭爆發初期,德軍中央集團軍群直奔莫斯科,蘇聯大機率是無法守住的。只要莫斯科一被拿下,蘇軍的抵抗意志將被大幅瓦解。隨後德軍再向南揮師,占領蘇聯南方的工業基地和油田,戰場形勢必然會完全倒向德軍。
那麼德軍在進攻莫斯科時會不會被基輔的蘇軍「包餃子」呢?這種可能性幾乎為零。一方面是當時蘇軍的機動能力遠遠落後於德軍,所以不可能在第一時間趕上德軍的步伐。另一方面是德軍在南線還有倫德施泰特所率的南方集團軍群正面進攻基輔,使得守衛基輔的蘇聯西南集團軍根本無法抽身。
閃擊戰的核心是快速、出奇、集中。德軍依靠這一戰術在二戰初期取得了令人難以想像的輝煌戰績,可在蘇聯戰場上卻沒能堅持這套打法。結果,德軍雖然在「基輔戰役」中大獲全勝,但在蘇德戰爭的全局上卻付出了致命的代價。
參考文獻:《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