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民分業,士農工商」這個概念是由春秋著名政治家管仲提出的,他將社會上形形色色的群體劃分為四大階層,即軍士、農民、工匠、商人。按照現代人的理解,這四個階層的社會地位是按文字先後排序的,即士在第一位,商在最後一位。可事實上,「士農工商」按高低貴賤排序卻是一個將錯就錯的認知結果,而非管仲劃分階層的初衷。
管仲可以說是中國經濟學界的鼻祖,他看待國家問題的角度也往往是從經濟大局方面出發。管仲認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不可使雜處,雜處則其言哤,其事亂」。如果讓大家雜居在一起,彼此做的事情都不一樣,容易讓事情變得混亂,無異於提升社會生產效率。反之,讓同階層、同行業的人居住在同一片區域則有諸多好處。
士人們居處在同一片區域,父與父言義,子與子言孝,事君者言敬,長者言愛,幼者言悌。一個良好的環境可以讓士人子弟從小就養成安定,不會見異思遷的習慣。
農民們居處在同一片區域,分別四季,安排用具,置備器械。大家平時可以探討種地經驗,農忙時可以互惠互助,有利於提高生產效率。
工匠們居處在同一片區域,相良材,審其四時,辨其功苦,權節其用。大家方便交流經驗,提高技藝,「相語以事,相示以功,相陳以巧,相高以知事」,從而更容易營造專業氛圍。
商人們居處在同一片區域,觀凶飢,審國變,察其四時而監其鄉之貨。大家能更方便地交流商業情報,料定物資多寡,預估商品貴賤,以其所有,易其所無,賤買貴賣。如此一來,不僅能更高效地從事商業活動,而且還能及時平抑物價波動,讓百姓生活更加安定。
從後來各行各業的社會地位來看,大家很容易想當然認為「士農工商」是存在著高低貴賤排序,可實際情況卻並非如此。
管仲自己早年就是一個商人,他本人對此經歷也沒感到有什麼丟臉的。相反,管仲在成為齊相後,大加鼓勵商業貿易活動,運用價格槓桿調節經濟和增加國家收入。此外,管仲還利用商品價格波動對其他諸侯國發動「貿易戰」,從而達到不戰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從管仲的一系列行為就可以看出,他對商人這個群體是抱著友善態度的,因此不可能在社會階層劃分中將商人劃到「四民」中的末位。
管仲提出「四民分業,士農工商」概念的初衷是為了實現社會分工,提高社會生產效率,與階層地位劃分沒半毛錢關係。只是後來隨著儒家思想的盛行,讀書人地位不斷被拔高,「士」也從最初的軍士變為了士人、士大夫。商人則因見利忘義、投機取巧等刻板印象,成為了人們心目中的小人。因此,「士農工商」逐漸演變成了階層地位劃分標準,商人的地位這才排到了「四民」中的最後一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