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變法讓秦國獲得巨大成功,多數人卻不知其邪惡的一面

2022-07-10     夜讀史書

原標題:商鞅變法讓秦國獲得巨大成功,多數人卻不知其邪惡的一面

「商鞅變法」是中國歷史上最重要的制度變革之一。自從實施了「商鞅變法」後,秦國迅速崛起,從一個被東方六國視為屌絲的「窮秦」轉變為傲視群雄的「富秦」、「強秦」,並最終完成了統一中國的的千古偉業。從結果上來看,「商鞅變法」顯然是非常成功的。然而後人對「商鞅變法」的評價卻非常差,後世的士大夫甚至連談到商鞅的名字都會覺得「口臭三日」,北宋蘇軾在給皇帝的上書中直言說道:「惟商鞅變法,不顧人言,只能驟至富強,亦以召怨天下。」那麼問題來了,「商鞅變法」為什麼會那麼不招後人待見呢?

要回答上面這個問題,首先就得說說「商鞅變法」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大部分人對「商鞅變法」的了解只是停留在「商鞅通過推行變法讓秦國走向強大」這一層。了解稍微深入點的可能還知道變法的內容有「廢井田、開阡陌,實行縣制,獎勵耕織和軍功,實行連坐之法」等等,然而這些都還只是表象。「商鞅變法」真正核心是對集體與個人的重新塑造,通過層層遞進的變革,最終將秦國和秦人融合成為一台冷酷、高效的戰爭機器。

「商鞅變法」最核心的思想就是將全國的一切資源都投入到農業和戰爭這兩件事情上,所有和這兩件無關的事情都要受到限制。商鞅認為,秦國只應該存在兩種人,即農民和士兵。人人種地,則糧食多,糧食多則能生育更多人口,從而有更多兵員,兵多則可以通過戰爭掠奪更多土地和人口,再產更多糧,養更多兵,如此循環往復。

為了讓秦人都去種地,商鞅採取的方式是堵住其他出路,比如不允許糧食交易,不種地就沒有吃的,百姓們只能被迫退出其他行業,回到田裡去耕作。秦國的糧食產量在短時間內急劇上升。

在通過三年時間將秦國變成一個大農場後,商鞅又推出了著名的二十等爵制度。該制度削弱了貴族世系的特權,將爵位獎勵與戰場斬殺人頭直接掛鉤。

商鞅推出二十等爵制度的主要目的有兩個:一是通過削弱貴族階層,實現中央集權;二是鼓勵秦人上陣殺敵,為國而戰。有人認為,二十等爵制度類似於後世的科舉制度,讓普通百姓也能擁有晉升階梯。事實果真如此嗎?其實不然。

商鞅認為「有道之國,在於弱民」。他將百姓任何多餘的積累都稱之為「毒」。農民如果有了多餘的糧食就會開始考慮如何活得更長壽或吃得更好;商人如果有了多餘的錢財就會追求美女和其他物質享受;官員如果無事可做就會讓他們產生個人野心或追逐名利。理想的狀態是讓百姓一直處於半飢半飽的狀態,只有「家不積粟」,百姓們才會有進取精神。

因此,商鞅一方面通過二十等爵制度給百姓畫餅,激發百姓種地和殺敵的熱情;另一方面又通過不斷發動戰爭,持續消耗民間力量。結果就是,秦國通過戰爭掠奪變得越來越強大,而秦國百姓則越來越屈居於弱勢地位,不得不更加依附國家。

「商鞅變法」還將愚民政策發揮到了極致,無論是讚美者還是反對者,都是商鞅眼中的「亂化之民」,是需要打擊的對象。商鞅對秦人的要求的不許思想,不用思想,只要乖乖聽話,一心一意服務於國家目標即可。後來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也正是「商鞅變法」控制思想政策的延續。

經過長達二十三年的變法,秦國國民徹底淪為國家的戰爭機器,秦軍以虎狼勁旅席捲東方六國,尚武嗜殺的秦人讓六國聞秦色變。

然而當秦統一天下後,秦朝也很快遭到「商鞅變法」負面效果的反噬。拋棄人性的制度設計導致民怨沸騰,「天下苦秦久矣」。結果,秦朝建立僅十餘年,昔日所向無敵的鐵血老秦就在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中被吞噬殆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1bec7da08f59de9bf2b8ad6f94fafa7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