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是中國歷史上一個非常古老、非常重要的城市。早在三國時期,東吳政權就選擇定都南京(當時稱建康),後來東晉、南朝宋、齊、梁、陳也都相繼定都於此,所以南京便有了「六朝古都」之稱。除此之外,五代十國的割據政權南唐,晚清的太平天國也都將國都選在了南京。然而,南京雖是大名鼎鼎的古都,可歷史上的大一統王朝卻都沒有將首都選在南京,唯一一個明朝在南京定都幾十年後也選擇了遷都北京。那麼問題來了,南京為什麼不是一個理想的首都?
首先,一個理想的首都必須具備三個重要條件:一是位於產糧區或產糧區附近。因為古代交通不便,而首都人口眾多,每日都要消耗掉大量糧食,所以首都在產糧區或產糧區附近可以最大程度降低物流成本,在經濟方面性價比最高;二是周圍要有重的人工或天然屏障。因為首都是一個國家的核心,一旦首都淪陷,基本就象徵著一個王朝的覆滅。所以首都周圍擁有重要屏障可以最大程度保障中央朝廷的安全穩定;三是首都不能離主要對手太遠。因為古代那些王朝的首都附近都部署著大量軍隊,萬一前方發生緊急戰事,戍衛京師的禁軍部隊就可以立即開拔趕赴前線。如果離主要對手太遠,禁軍部隊還沒趕到,前方就成淪陷區了。
上述三個條件看起來並不算苛刻,但要同時達到卻也並不容易。比如秦朝、西漢、隋朝、唐朝都將首都選定在被譽為「被山帶河」、「四塞之國」的關中平原。這裡是古代的糧食主產區,周邊南依秦嶺,北連黃土高原,東有崤山縱列,西有汧山、隴山相接,而且關中平原離北方草原地區也比較接近,一旦北方游牧民族南侵,位於關中平原的中央朝廷可以迅速作出反應。然而後來隨著京師的虹吸效應,首都人口越聚越多,關中平原的產量就嚴重跟不上了。所以到唐朝時,皇帝經常要以出巡的名義帶著文武百官前往洛陽,其中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為緩解首都長安的糧食供給壓力。
從五代到北宋,開封就成了新王朝定都的首選。開封地處中原核心區域,水路交通極為便利,定都開封可以占盡天下漕運之大利,全國的貨物都可通過水路或陸路彙集於此,經過交易互通有無,再通輸送到全國各地。北宋經濟繁榮,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開封這個中樞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開封地處平原,周邊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唯一天然屏障就是北面的黃河。一旦黃河被敵軍突破,那麼開封城就很容易受到包圍而陷入絕境。後來北宋被金國輕易滅掉,主要便是這個原因。
聊完了長安、開封,接下來再說說南京。按照上文中提到的定都三要素,即糧食、屏障、距離。如果是偏居一隅的割據政權,那南京顯然完全符合。因為南京周圍就是江南糧食主產區,北部又有長江天險可守,而且江南地區水系發達,不利於北方騎兵突進,這點完勝開封。距離就更沒什麼可說的,定都南京的割據政權處在江淮防線的後端,基本算得上是前線指揮部了。
然而對於大一統王朝來說,南京卻是位於帝國的中部區域,離威脅最大的北方地區相距過遠。假使北方的遊牧騎兵發動突襲,那等南京的主力部隊開過去真是黃花菜都涼了。所以對封建帝制時期的那些王朝來說,首都不能離主要對手過遠是一條鐵律。否則一旦前線被攻占,後方很可能就會演變成兵敗如山倒的局面。
值得一提的是,許多人將明成祖朱棣遷都北京簡單理解成是因為他篡奪皇位。可事實上,明太祖朱元璋就屢次動過遷都的念頭,只是後來太子朱標去世讓他心力交瘁,因此才失去了這方面想法。
綜上所述,對於古代大一統王朝來說,南京在軍事距離上的不利因素完全足以抵消它的所有優勢,因此無法成為一個理想的首都。不過一旦北方地區被攻占,南京則是一個極佳的備胎。只是當江山陷入風雨飄搖之際時,光靠南方的半壁江山往往也難以支撐。所以歷史上定都南京的政權往往比較短命,這其實不是南京不行,而是那些王朝不行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z8hGWncBDlXMa8eq5yl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