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武元年(1368年)正月初四日,朱元璋正式宣布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定都南京。自此,南京便成為大明王朝的第一個京師。那麼問題來了,朱元璋為什麼會看上南京呢?
中國歷史上比較重要的古都有長安、洛陽、開封、北京、南京等城市。在秦漢至隋唐的這段時期,長安與洛陽是國都的最佳選擇。長安位於「被山帶河」、「四塞之國」的關中地區,擁有極佳的地形優勢,在安全方面無可匹敵。而洛陽位於平原地帶,周邊物產豐富,交通便利,可以養活大量人口。更難得的是,長安、洛陽相距僅300多公里,兩座城市剛好起到取長補短,相得益彰的作用。比如唐朝的京師是長安,東都是洛陽。當長安的糧食消耗超出該城的負載能力時,皇帝就要以出巡的名義帶著文武百官前往洛陽「刨食」。
到了唐朝末期,長安及周邊地區都飽受戰火摧殘,所以不再事宜當國都。而洛陽在經濟、交通等方面又不如後來居上的開封。因此北宋將東京(京師)定在了開封,西京定在了洛陽。不過開封也有一個明顯劣勢,那就是地處平原,周邊一馬平川,無險可守,唯一的天然屏障只有北面的黃河,但這道屏障也不是太靠譜。後來北宋被區區十幾萬金軍滅國,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開封在軍事上的劣勢太明顯。
北宋滅亡後,大量人口移向南方,江南地區成為了全國的經濟中心。後來元朝統一全國,並將京師選定在大都(今北京),但大都的錢糧供應都嚴重依賴江南地區。到了元朝末年,江南被義軍攻占,北方的元廷立即就陷入了垂死掙扎的境地。
明朝建立時,長安與洛陽早已不復昔日榮光,開封無論是地理位置還是經濟環境都只能算次優而不是最優,北京太靠近北方草原地區,離當時還具備一定實力的北元政權距離過近。因此縱觀全局,只有南京最符合作為一個理想京師的條件。首先,南京位於長江中下游平原的核心節點上,它的周圍就是糧食主產區,同時也是當時的經濟中心區域,所以有足夠的能力供養京師龐大的人口;其次,南京北部有長江天險可守,能有效阻擋住北方軍隊的突襲;此外,朱元璋採納「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在南京經營了十多年,其根基早已牢牢扎在了南京。因此朱元璋將明朝京師定在南京可以說是最佳的選擇。
在定都南京後不久,朱元璋又下令設開封為北京,主要針對北方的軍事行動。後來他又設自己的老家鳳陽為中都。因此在明朝初年共有三個京城,分別是南京應天府、北京開封府,以及中都鳳陽府。
朱元璋晚年時覺得南京地理位置過於偏向南方,在軍事調度方面很不方便,所以產生了遷都念頭。他派太子朱標去陝西考察,看看西安府是否具備遷都條件。然而朱標巡視歸來後不久就生病去世了,朱元璋傷心欲絕,再加上年老體衰,因此徹底放棄了遷都打算。
參考文獻:《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