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李淵為什麼想要遷都?防外賊是假,防「家賊」是真

2020-12-11     夜讀史書

原標題:唐高祖李淵為什麼想要遷都?防外賊是假,防「家賊」是真

唐朝武德七年(624年)七月,突厥大軍南下,唐朝北部多個重鎮都遭到了攻擊。對於當時立足未穩的唐王朝來說,突厥來侵算是家常便飯,大多數情況下,突厥人劫掠一番就會帶著戰利品主動撤軍,所以無需大動干戈前去迎戰。然而這次卻有點不一樣。根據前線發回的戰報顯示,突厥頡利可汗親自領兵,傾全國精銳南下,兵鋒直指長安,這顯然不像是打算干一票就跑的樣子。

由於軍情緊急,唐高祖李淵立馬召集朝臣商議對策。在皇宮大殿上,大臣們分成了兩派。一派主戰,提議立即出兵與突厥人火拚;一派主和,提議多「賞賜」些金帛財物,突厥人自然就撤了。就在雙方相持不下的時候,有個大臣卻提出了一個讓許多人都驚掉下巴的建議。

據《資治通鑑》記載,該大臣提議:「突厥所以屢寇關中者,以子女玉帛皆在長安故也。若焚長安而不都,則胡寇自息矣。」這段話的意思就是說,突厥之所以經常南下劫掠,主要是因為長安太過繁華富庶,如果將京師遷出,再一把火將長安給燒掉,那麼突厥就不會來了。

為躲避突厥進犯而焚毀自家國都,這主意怎麼看都覺得很蠢,所以無論主戰派還是主和派大臣都向該大臣投去了鄙夷的目光。然而讓大家都想不通的是,皇帝李淵卻覺得此計甚妙。而且李淵還當即下令讓中書侍郎宇文士及去南方找合適的遷都地點。

看到皇帝意志堅決,朝臣們自然不會再跳出來反駁。太子李建成、齊王李元吉、宰相裴寂等人則連稱皇上英明。滿朝文武之中,只有一個人旗幟鮮明地表示了反對,他便是當時的秦王李世民。那麼問題來了,明明看上去很白痴的建議,為什麼李淵、李建成、李元吉、裴寂等人都會贊同,只有李世民一個人能看出這是餿主意呢?

正所謂「事出反常必有妖」。李淵、李建成、裴寂等人都是人精,普通人都能看出遷都的建議很蠢,他們怎麼可能看不出呢?事實上,這個看似很不著調的建議,背後卻包含著複雜的政治鬥爭。

當時,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之間的儲位之爭已進入白熱化階段。照理說,作為嫡長子的李建成應該是皇位的不二人選。可是秦王李世民軍功蓋世,是大唐王朝開國第一功臣,而且在軍中的支持率極高。這對李建成的太子地位形成了嚴重挑戰。

李淵作為皇帝和父親,他自然希望未來的皇權交接能夠平穩過渡,不要上演禍起蕭牆的悲劇。而且隋朝廢長立幼的前車之鑑還歷歷在目。所以無論李世民多優秀,對李淵來說,最適合的繼承人始終是李建成。想要確保李建成的地位,那就必須遏制住李世民不斷上升的趨勢。

長安距離北部國境不遠,突厥騎兵部隊通過長途奔襲,在很短時間內就能直插帝國心臟。要抵禦住這種類似「斬首行動」的突襲,必須要有非常優秀的軍事統帥坐鎮,而李世民自然就是第一人選。所以只要國都在長安,李世民就一直有建功立業,擴大自己影響力的機會。而一旦把國都遷往南方,突厥騎兵就沒什麼機會發動「斬首行動」了。屆時只需要讓普通將領負責邊境防禦工作就足夠,李世民沒機會挂帥出征,自然也就沒機會進一步建功立業了。所以李淵同意遷都表面上看是防突厥這個外賊,背後的真正目的卻是防李世民這個「家賊」。

當然,這個遷都建議最終還是沒有被執行。李淵可能是想藉此事敲打一下李世民而並非真有遷都的決心。因為眾所周知,當時長安是國都的最佳選擇,沒有之一。

讀歷史最有意思的地方就在於解讀出事件背後的博弈與較量,而不是將其作為簡單的故事來看。如果把李淵、李建成等人贊同遷都理解成是蠢,把李世民反對遷都理解成是聰明,那就顯然沒讀懂此事背後的真相。歷史是前人智慧的結晶,雖是過去發生的事情,但許多類似的情況卻往往還會在大家身邊不斷重現。我們生活中所遇到的許多問題,往往都能在歷史事件中找到最佳答案,「以史為鑑」可以讓我們的人生受益無窮。

參考文獻:《舊唐書》、《新唐書》、《資治通鑑》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4EkpU3YB9j7PxaI77Al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