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銷商,做本地B2b平台商的10條避坑指南

2023-12-26     新經銷

原標題:經銷商,做本地B2b平台商的10條避坑指南

導語:做好門店的分銷覆蓋,才是經銷商持續經營的關鍵。

作者丨袁來

各位朋友好。

見字如面,我是新經銷的袁來。

前段時間,跟各地的經銷商朋友交流,發現不少經銷商開始著手準備,或已經在落實做本地B2b平台的路上。

不少朋友是因為看到過去「新經銷」對嘉品雲市、快來掌柜、蓉城易購、洛陽合財的案例報道和遊學參觀,繼而開始認識到本地的B2b平台生意,可以成為持續做大做強的可行性路徑。

我過去在很多場合都說過這個例子:在一個三四線城市,以某家夫妻老婆店日均3000元營業額為例。

3000元日均營業額,約500元毛利,2500元商品進貨成本。其中,1500元煙酒飲料,1000元食雜百貨等。1000元食雜百貨中,750元是食品調味為主。

因此,基本可以測算出:一個三四線城市3500家夫妻老婆店,其容量為:750*365*3500=9.58億元(食品調味的品類容量)。

也就是說,理想狀態下,如果一個經銷商覆蓋本地3500家夫妻老婆店,為其一站式提供食品調味日化等快消商品,按30%的市占份額,可以做到3億的生意。

並且這樣的經銷生意,沒有帳期,沒有欠款,很好的現金流。這也是很多經銷商躍躍欲試的原因。

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

雖然生意模式看起來很好,但要幹起來,並非易事。

基於過往我看到的部分失敗案例以及成功案例背後的「彎路」,為即將要做或已經在做本地B2b平台商的朋友們,提供10條避坑指南。

做平台經銷生意和傳統代理生意

雖然都是進貨、賣貨

但背後的邏輯相差甚遠

做商貿代理生意,是以代理品牌需求為核心。「品牌賣啥我就賣啥」,既要完成廠家的銷量任務指標,還需要完成廠家給予的新品推廣指標。

賣什麼產品,怎麼賣,賣給誰,跟你都沒關係,基本上,廠家已經給你設計好了。

說得直接一些,上游廠家是你的客戶,下游門店只是生意的載體而已。

做平台經銷生意,是以門店商品需求為核心。「小店要啥我就賣啥」。賣什麼產品,是要以小店需求為出發點。

對比商貿代理生意,下游小店是客戶,上游品牌只是搬運的商品而已。

這是兩者的邏輯差異。

因此,當經銷商在做B2b平台商時,首先在經營理念就要樹立正確的觀念。

儘量不要聯合幾家

商貿同行合夥一起干!

因為是為小店提供一站式快消商品,裡面涉及到水飲、休食、調味、日化等多個品類,兩三千個SKU商品。

有些休食或調味或日化的單一品類的大商,想著「調味我不懂,日化我也不懂,能不能喊著本地同行一起來干。」

看似商品組織解決了,還能一定程度上均攤風險。一旦真正合作起來,就會出現各種么蛾子。

當然,這不是因為B2b平台生意模式本身的問題。

而是,兩個以上經銷商老闆合夥做一個生意,從過往的實踐歷史來看成功率都不高。在2018年興起的統倉統配生意,三五個經銷商合併入倉,最後的結果都是不了了之。

開始用什麼系統不重要

總是要換的!

不少經銷商在籌備B2B平台時,首先面臨的課題是用什麼系統軟體。向我請教,是否可以介紹一款「完美」的軟體系統。

市場上不可能有完美的軟體系統,人無完人,一個道理。

我一直秉持的觀點是:業務先跑起來,用什麼系統都可以。軟體系統跟著業務跑,隨著業務做大,系統工具也要隨之更新。

不要期望系統一步到位,找個稍微靠譜的,先跑起來,邊走邊換。軟體系統永遠不可能100%完美。

現有商貿業務和平台業務

不要混在一起!

不要在現有的商貿公司的體系內做區域B2b平台。現有商貿公司運轉的組織和匹配的能力不足以支撐平台業務。

不是內部組織不行,而是不同業務所需要的能力模塊不一樣。

現有的商貿經銷生意是以上游品牌或品類為核心,本地B2b平台是以門店商品需求為核心。

以後端採購為例,商貿經銷生意的採購更多是行政崗,下訂單、算費用、做核銷。

而B2B平台的採購則是核心業務崗位,如何能採到便宜的一線暢銷品,采哪些商品,調味、日化、休食等商品如何更新淘汰,如何找到長期穩定的供應商合作夥伴等等。

組織能力要求,完全是不一樣的。

做平台是搶同行的生意

前期不要太高調!

做本地B2b平台商,休食要做,調味要做,水飲要做,多品類分銷覆蓋夫妻老婆店。本地同行會怕你,不一定會給你供貨。即使供貨,也不會給到合適的價格。

因此,前期做B2b時,不要太高調,適當偽裝自己。等到比如月均400-500萬時,有了銷量基礎後,才有資格上談判桌。

當然,即使再低調,最後也是會被本地的經銷商和批發商圍堵抵抗的。

前兩年不要想著賺錢

有戰略虧損的意識!

傳統經銷商將貨賣到門店,車車要賺錢,件件要賺錢,不賺錢的生意不能幹,這是在穩定生意基礎上,做持久生意的必然追求。

但對做本地B2b平台來說不行。前2-3年不太可能賺,穩定發展,過了盈虧平衡點,3年後上一定規模就很賺錢。

此前,不少經銷商問我,想做B2b。我第一個問題就是:你想把B2b這門生意做多久?1年?2年?5年?10年?

本地B2b平台生意不是代理一個品牌,做到一兩千萬,也不是一個項目。不誇張地說,它不亞於經銷商二次創業。

這個時候年齡、心力、財力以及時間周期的期待很重要。

軟體工具是基礎設施

但生意核心仍是商品和門店!

本地B2b平台是一個全新的生意模式,下游覆蓋三五千家中小門店,上游組織至少兩三千個SKU商品。多SKU多門店,必須要通過數字化軟體工具運轉。

因為軟體裡面有各種發券功能:滿減、滿贈、滿送,限時購、限時減、各種節日大促等等,經銷商老闆們通常會認為:這麼多客戶、這麼多商品,平台的生意「運營」肯定很重要。

但事實是,運營沒有想像的那麼重要。對於一家門店,「確定性」商品需求,穩定持續的商品供應才是最重要的。

因此,相比「運營」最重要的是前端「銷售」和後端「采銷」。賣哪些商品,哪些商品能動銷,哪些商品能賺錢,這是「采銷」的核心。

如何讓更多門店進貨,進更多的貨,持續地進貨,這是「銷售」的核心。

初期最適合切入的品類:

飲料和休食,但各有利弊!

做本地B2b平台,如果是以飲料品類切入,不管你是做農夫,還是做怡寶、紅牛、可口可樂、康師傅,過去傳統商貿生意本身就是做小店覆蓋的,這是優勢。

但優勢之下,肯定有弊端。做一線飲料品牌,廠家對你的要求比較高。如果同時做B2b平台業務,拿水飲商品切入,必然影響到現有存量,精力分散、低價風險、跨區供貨等等,廠家經理會給予一定的壓力。

如果是休食切入,一線休食廠家反而會大力支持,因為之前主流休食品類的經銷商,對中小門店的覆蓋基本都是區域批發商覆蓋,現在直接做中小門店,休食廠家雙手支持,甚至還會給予費用。

同樣,劣勢是休食經銷商此前大機率沒有做過小店深度分銷,現在要重新搭團隊做中小門店的拜訪開發,需要時間來摸索。

自有商貿的SKU與平台

覆蓋下的小店商品需求差異大!

有的休食經銷商在本地休食領域算是TOP1,代理了五六十個品牌,有一兩千個SKU,做本地B2b平台,以為在休食產品不需要外采。

但事實上,做商貿經銷代理的一兩千個SKU,與小店需求的一兩千個SKU,差異很大。經銷代理的SKU,一部分是廠家想推或者想培養的SKU,另一方面是適合賣場商超渠道的SKU,大規格、大包裝不太符合小店的售賣場景。

如果商貿自營2000個SKU,其中25%的匹配度即500個SKU。

路徑不可能一模一樣

但規模化分銷一定是正確方向!

本地的零售環境、同行競爭態勢以及內部的組織能力和品類資源都不盡相同,因此,做本地B2b平台商的路徑不可能一模一樣。

有的經銷商是水飲切入,有的經銷商是休食切入,還有的經銷商是日化切入。雖然路徑不一樣,但有一點可以確認,規模化覆蓋和分銷的方向一定是正確的。

經銷商未來生存的立根之本不是品牌,而是門店。做好門店的分銷覆蓋,才是經銷商持續經營的關鍵。

寫在最後

很多經銷商躍躍欲試想做本地B2b平台,但考慮的出發點總是在本地的人口、經濟、城市大小、是否有其他平台等基於客觀市場容量因素思考。但事實上,當經銷商想做本地B2b平台時,更應該思考的是三個維度:

1. 本地同行競爭

2. 本地零售格局

3. 自身經營實力

本地同行競爭,在休食、調味、日化三大品類上是否有絕對影響力的同行,未來在本地B2b平台的路上會成為可能的競爭對手或「絆腳石」。

本地零售業態的連鎖化程度,尤其是在四線五線城市,也決定了經銷商自主分銷覆蓋的中小門店數量和容量。

最後是自身經營實力,對於本地B2b平台生意,我一般建議如果傳統商貿生意沒有到五六千萬以上,或在某一個細分品類(調味、休食、日化、水飲)成為前2的經銷商,就不要考慮這門生意。

做本地B2b平台生意,是一門好生意,但也是一門極具門檻的生意,不是想做就能做成的!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y/fbae1e5645a1a3e9df9c69e1bedd29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