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低價成為行業風向標,廠家被迫捲入價格戰。
作者丨趙勝男
校審丨何雯 排版丨汪海
今年以來,「低價」在快消行業,「殺瘋」了!
不管是線上還是線下,都在宣揚「高性價比」。
線上電商平台重回「低價」競爭。淘寶天貓、京東、拼多多和抖音電商以及美團閃購、京東到家等,各大線上頭部平台,都在圍繞著低價頻道發力,從今年「雙11」就可以看出端倪,各大購物平台都在打「低價好物」概念。
當年拼多多剛出現時,大家有多看不起貧民窟式消費,現在就有多打臉,拼多多甚至在今年發布第三季度財報後,市值一度超過阿里。
再看線下,零食折扣店之間的競爭,動輒8.8折、5.5折,近乎瘋狂。
傳統零售玩家轉型做折扣、非零售玩家跨界做折扣,折扣大軍的隊伍日益壯大,各類快消折扣店也落地生根。
全品類社區折扣店,所到之處,當地夫妻老婆店苦叫連連。
筆者近期去安徽走訪市場,聽到某社區折扣店創始人說道,剛開業幾個月,隔壁夫妻老婆店的店主就來吐槽:「你們這個店為什麼能賣得這麼便宜?什麼時候恢復原價啊?附近小區的都來你們這裡買,我都沒生意做了。」
到處瀰漫著低價的氛圍。
低價成為行業風向標
廠家被迫捲入價格戰
隨著各渠道低價打法的普及,廠家也終是難以倖免。
以自有渠道為主的高端零食品牌,三隻松鼠、良品鋪子,受低價熱潮影響,業績慘澹。
據公開財報數據顯示,良品鋪子2023年上半年實現營業收入39.87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48.95億元下降18.55%;三隻松鼠2023年上半年營業收入為28.93億元,較2022年同期的41.14億元下降29.67%。
折扣店、社區團購、即時零售平台等普遍有「拿大牌引流的策略」,而渠道分散現象日益加劇,快消品牌,無論品牌知名度有多高,都逃離不開「替代性強、更換成本低」的特點。
筆者走訪市場時也觀察到,同樣區位的零售終端,折扣店的人流量永遠比普通小店的人流量足。
不加入新興渠道,銷量就會被同品類搶去。
加之整個行業產能過剩的狀態,熬不住的廠家不得不向低價妥協,加入價格混戰。
今年12月,良品鋪子宣布實施品牌成立17年以來首次最大規模降價,300款熱銷產品平均降價22%,最高降幅45%。
三隻松鼠更早採取應對措施,2022年底實施「高端性價比」戰略,部分產品在保持量不變的情況下降價。
降價的打法,效果顯著。
三隻松鼠通過降價,實現今年雙十一期間,天貓主站訪客數和訂單數位列大食品第一、天貓買家數增長30%、淘寶直播銷售增長40%。抖音渠道雙十一銷售破億,在堅果零食行業、堅果零食短視頻成交榜等抖音四榜保持第一。
不管從數據還是現象來看,低價好像都正在成為行業的風向標,廠家無法獨善其身,但所有加入價格混戰的品牌,都具有低價能力嗎?
所有品牌都具有低價能力嗎?
目前捲入低價折扣的品牌,都是如何做到低價的?
一種是通過優化供應鏈、提高效率,做到的長期低價。
面對低價壓力,有能力優化供應鏈的大品牌,可以實現降價不降質,比如,三隻松鼠一直倡導「高端性價比」,在不降低品質的前提下,通過優化所有環節降低成本,讓利給消費者。
既保住了品牌形象,又能提高銷量。
中小品牌,大多沒有優化供應鏈的能力,只能通過不斷地降低品質,甚至偷工減料來實現低價。
某零食品牌表示,如果折扣店壓價沒那麼嚴重,現在的產品品質可以做到更好,找折扣店談判卻又沒有話語權。
「原本公司一直秉持著高品質路線,現如今卻被迫將產品分為低端和高端兩個系列,渠道採購報什麼價位,對應就生產什麼品質的產品,否則訂單少得可憐。」另一品牌高管這樣說道。
當價格壓到極致,品質如何,可想而知!
要知道,三年疫情,企業本就面臨巨大壓力。2023年市場環境並未因疫情放緩而有所好轉,反而變得更加困難。
以漳州為例,一位廠商向筆者,透露了一個實際情況:漳州近1000家食品工廠,今年生意普遍蕭條。10月份,許多頭部企業甚至只運營了5至6天。過去兩個月內,已有60餘家工廠關閉,許多企業的目標也從「要增長」轉變為「活下去」。
當活下去成為第一目標,又哪能顧得上品質呢?
降價很容易,但並不是誰都能做。通過降低品質,甚至偷工減料來做「低價」,是飲鴆止渴,不可持續。
卷不動的價格混戰
是進?是退?
雖然目前國內商品的品質相比過去有了很大改善,但成本的不斷壓縮,很難篤定食品安全的「雷」不會炸。
以糕點品牌為例,曾經一些高端品牌糕點售價為19.8元/斤,而現在在零食店的售價已經降至12.8元/斤,供貨價通常在8至8.5元之間,利潤微薄。
沒有優化成本的能力,想要繼續合作,除了偷工減料也別無他法。
當然,大多數品牌還未到不得不偷工減料的那一步。
但即便是保持品質,陷入低價內卷,仍會面臨價盤被破壞、利潤受損等問題。
部分品牌已經有覺醒意識,不願意在價格的泥潭裡越陷越深。
12月26日,王小鹵宣布「因盒馬無法按照公司標準價盤銷售雞爪系列產品,即日起,公司停止與盒馬系統合作,所有我司現合作經銷商/分銷商一律不准向盒馬系統供貨,一經查處將嚴格按照流竄貨制度處理」。
王小鹵發展到今天,有一定跟渠道抗衡的能力,還有很多中小品牌有意識抗衡卻無能為力。
以川渝地區的一家零食廠商為例,最初由於既有生意慘澹,選擇進入零食折扣渠道。
雖然零食折扣渠道帶動了公司銷量,但時間一長便會發現,有了量卻沒有利潤。
很多零食折扣店的一次性採購量通常不大,僅幾百件,且要求紙箱不能破損,導致物流成本相對較高。
除此之外,很多零食店還會要卸貨費,有的要求0.25元/件,或者1.5元/件。
於是,這家零食廠家多次找渠道溝通,希望零食店不要再壓出貨價,但溝通無果,也只能先「委曲求全」。
有品牌廠家向筆者反饋:最初認為跟經銷商合作利潤低,不如直供終端,但經過一段時間的合作才發現,終端零食店徵收的各種附加費用,實際上使得直供成本更高。
相比之下,經銷商還更加人性化、靈活一些。比如,同樣遇到紙箱不能破損的問題,是可以先入庫再寄紙箱過去,或者跟經銷商溝通,讓他們先用別的廠家的紙箱代替一下,節省了很多不必要的麻煩。
甚至還有不少南方品牌廠家選擇出海,轉戰東南亞市場。
某散稱零食廠家跟筆者說起轉戰東南亞市場的原因:「哎,對我們上游廠家來說,只要能賣貨,在哪兒都一樣,本來散稱品牌力就弱,現在連大廠家都控制不了自己的價盤,更別說我們散稱廠家了,國內卷不動。」
面對越來越卷的價格戰,除了正面抗衡,換個戰場還會有其他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