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丨田靜
關於零食折扣的話題,甚囂塵上。
一邊是頭部平台的「高舉高打」,一邊是縣城門店的「速生速死」;一邊是資本的推波助瀾,一邊是小店的苦不堪言。
亢奮和焦躁的情緒,摻雜在空氣中,此起彼伏。
新經銷做了大量的調查和研究,預計到2023年底,全國的零食折扣門店將增長到22000-25000家,銷售規模將達到700-800億,相對於2020年,3年間漲了10多倍。
而資本的加註,從2021年至今,一浪蓋過一浪。
據愛企查數據顯示,2021年5月,零食很忙獲得2.4億人民幣A輪融資;2021年4月到2023年5月,零食有鳴獲得多輪融資;2022年11月,鄰食魔琺獲得數千萬人民幣Pre-A輪融資;2023年2月,趙一鳴零食獲得1.5億人民幣A輪融資......
顯然,對比傳統商超、大賣場的日漸式微,零食折扣店雖然爭議很大,但並不影響它加速的腳步,並且從零食折扣店開始輻射至整個零售行業。
加速的同時,爭議也一路滾燙齊行。
爭議一:折扣店賣的就是廉價產品,同款產品用低於市場價銷售,但品質和供應來源無法保證,即低價賣產品。
爭議二:折扣店的本質是賣得便宜,但產品貨源穩定,品質穩定,通過壓縮供應鏈成本,降低售價,也就是把好貨賣便宜,即產品賣低價。
到底是哪種邏輯?我們來梳理一下。
折扣零售邏輯一:低價賣產品
最近在和品牌商溝通時,都會問一問他們對摺扣零售的看法。
食品品牌商:折扣店就是臨期店,賣的都是臨期、庫存積壓的產品,有的渠道不明,品質沒有保證。
知名飲品品牌:我們從來都不做折扣,太低端了。
一位義大利進口食品品牌負責人:我們是做高端零食的,不做低端渠道。
出奇一致的反應是:不感興趣;不做折扣;太低端了!
在一個縣城的夫妻老婆店裡,筆者去買一袋經常吃的零食,以前賣3.5元,但有一次發現賣3元,價格降了5毛,雖然不多,但對於一個夫妻老婆店來說,減少5毛的利潤已經很吃力了。
筆者結帳時開玩笑地問店主:你們也降價了,也要做零食折扣店嗎?
店主苦笑一聲,無奈地說:競爭太激烈了,我們不降價誰還來買,縣城就這麼大,顧客就這麼多,不降價能怎麼辦,我命由天不由人啊。
「我命由天不由人」,道出了店主的無奈,也感受到了傳統零售背後的陣陣寒意。
店主透露,那些與量販零食店、硬折扣連鎖超市相鄰的小店受到的影響最嚴重,營業額不斷下滑,有些甚至直接腰斬。許多小店艱難維繫,最終也不得不面臨倒閉的下場,即便尚且存活的店家,也不過是在苦苦支撐。
在拜訪一位社區零售老闆李總時,他提出一個問題:現在零食折扣店死的這麼多,為什麼還有人入局?
的確,雖然速生速死,但仍然有人前仆後繼。
有人形容當下的零食折扣店就如三年前的社區團購,高光過後便是一地雞毛。
資本的加持,企業跑馬圈地,割加盟店的韭菜;門店競爭愈加激烈,紛紛加入「價格戰」,導致利潤微薄甚至虧本,從而選擇從非正規渠道進貨,導致產品質量無法保證。此外,一些店主為了降低成本,使用劣質原料生產零食,使商品質量問題更加嚴重。
而這些壓縮產品質量的動作,最終目的是獲得低成本產品,低價銷售。本質上就是一場純粹的「價格戰」。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會有很多品牌商對摺扣店的理解一直停留在「低端低價」層面上。
而這個邏輯走的是低價賣產品,通過廉價的成本售賣廉價的產品,價格低是最大的優勢,也是僅有的優勢,穩定性無法保障。
首都經貿大學教授陳立平認為,折扣店不是廉價店,國內一些面向下沉市場,為了便宜而便宜的零售門店,屬於廉價商店,不屬於折扣店範疇。
不論是廉價商店,還是折扣店,低價都是最主要的競爭手段,但是當低價觸碰到了商品生產和流通成本的底線,就需要思考它的經營模式,是為了賣低價產品,還是為了把產品賣低價,這是兩個迥然不同的思考邏輯,最終決定它是否能可持續、良性的發展。
折扣零售邏輯二:產品賣低價
在消費者眼中,折扣店就是「賣得便宜」。但折扣店的便宜怎麼做到的?從經營者角度,要實現低價,方式方法很多。
第一種,是臨期和尾貨清倉,業內俗稱軟折扣,貨源不穩定,消費者主打一個「撿漏」,或者零售商一時的促銷,像電商的「百億補貼」。
事實上,早在幾年前,傳統商超里就曾出現過軟折扣,比如家樂福超市不定期會在收銀台前出現幾個折扣貨架,且是顧客在結帳前必經的一條路,貨架上沒有放折扣廣告等字眼,只有在商品價簽上體現臨期,價格為原價的五折,甚至三折。
顧客自行選購,沒有導購員,沒有廣告,但仍然有很多顧客停留並採購。雖然是因為臨期才做的折扣,但顯然這個經營模式能以最快的速度清理庫存壓力和減少損耗成本,這也是軟折扣的最大目的。
第二種,則基於一種新的運營機制,重構供應鏈,降低物流倉儲損耗、提高人效、發展自有品牌等方式降低成本,從而為商品提供降價空間。
真正的「折扣」店,低價與品質一個都不能少,本質上是零售商持續進化供應鏈和運營,提供更高質低價的商品。這就是產品低價的邏輯,即「把好產品低價賣」。
像日本業務超市和德國奧樂齊ALDI這樣的連鎖折扣店,還是開市客Costco與山姆這樣的會員折扣店,本質上,都是以高質低價商品收穫人心,核心實現路徑是深度參與全產業鏈,擁有很強的主控力。
所以,真正的折扣零售是一種經營方式,是一種基於「魚與熊掌都要兼得」的消費慾望,衍生出的一種滿足消費者「既要又要還要」的消費心理。而它所承接的主要消費群體,是中產以上的高凈值人群,因為滿足了高品質的需求,這是基本前提。
奧樂齊ALDI英國CEO Giles Hurley說:「新一代精明的購物者,已不再去傳統的全價超市。」
持續增長的數據,一直在驗證這句話的正確性。
今年第二季度凱度數據顯示,奧樂齊ALDI英國同比增長24.6%,是英國表現最好的零售商,過去1年新增客戶100萬,今年9月達到千店規模後,又瞄準下一個1500店目標。
顯然,產品低價是折扣店真正的可持續發展的邏輯,低價是優勢,但穩定性是第二大優勢,即供應鏈和品質的穩定性。
折扣零售模型,已初具雛形
所以,折扣零售究竟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在商超領域,傳統大佬永輝超市也啟動漸進式變革,在門店增設「正品折扣店」。並同步在線上APP/小程序增設折扣專區,提供食品、用品折扣價。
永輝的運營邏輯,是以提高商品效率為核心,通過自有供應商系統、YHDOS數字化系統等數字化手段,科學地對商品績效進行評估;選品邏輯是同質量降價賣,通過向產業上遊走,以入股、合資或者戰略合作的形式綁定上游供應商,拿到更多議價權;在採購端,永輝則選擇源頭直采或自有品牌的方式降低採購成本。
同樣,盒馬大刀闊斧,全面變革采銷體系,掀起一場深度「折扣化」變革,門店5000+商品常態化8折,涉及乳製品、餅乾、方便速食、水飲、洗護產品和冷凍肉禽水產等主要品類商品。
家家悅緊隨其後,也已推出兩種折扣業態,分別是零食集合店品牌「悅記·好零食」和好貨折扣店品牌「好惠星」。
前者定位於一站式極致性價比的零食集合店,後者以家家悅自有品牌為主,自有工廠全流程一體化,其他商品來自全國2000多家供應商,大批量集中採購有效降低成本。
總的來看,家家悅推出的折扣業態充分發揮其供應鏈優勢,做到針對不同消費需求有的放矢。
而線上的折扣模式也早已存在。有人說,拼多多也可以作為線上零售的代表,線下折扣零售的產物。
今年雙11已經收官,拼多多參與平台大促的品牌、商家以及商品數量均創新高,農貨、國貨以及全球好物等超40個細分類目實現翻倍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百億補貼訂單量同比增長107%,秒殺頻道為超10萬個中小商家提供增量引擎,商家多賣貨、用戶多省錢成為拼多多11.11的大型「真香」現場。
可以說,通過低價模式跑通後的拼多多,迅速對供應鏈做出升級、優化,完成從速度到質量,從快到穩的轉型。
縱觀線上線下折扣零售模型,都已初具雛形。
每當經濟下行時期,消費風向就是「以最少的消費買最好的東西」,心態的轉變也是折扣零售行業生命周期的體現。
近日,筆者在石家莊逛零食折扣店時,和收銀員聊天,得知這位收銀員剛到這個店工作不久,之前是在一家大型商超工作,問她為什麼跳槽到折扣店工作時,收銀員回覆:現在超市不行了,每天都很閒,我怕哪天失業了啊,折扣店客流量比超市人多,工作更有保障。
可見,這一心態的轉變,不論是消費者還是從業者,都已經顯性化。
大禹治水故事中有句話這樣說:大禹治水,疏而不堵,故大治。堵則溢,疏則順,與其堵而抑之,不如疏而導之。
所以,是堵是疏,您怎麼看?歡迎留言討論。
另外在12月5日-7日,由【新經銷】主辦的第一屆中國快消品硬折扣大會將在鄭州舉辦,屆時,硬折扣連鎖品牌創業者,快消品頭部品牌高管,優秀大商,傳統零售企業,以及服務商、研究專家等都將齊聚大會現場,共同探討硬折扣底層邏輯、實踐案例、長周期的趨勢和機會。
如果您仍有疑惑和不解,歡迎來本屆大會共同探討!
有興趣想來學習交流的朋友,可私信添加客服微信,諮詢硬折扣大會詳情,並加入【硬折扣】為主題的社群,共同探討硬折扣的發展趨勢和機會。
PS:2023年12月5日-7日,「新經銷」將在鄭州舉辦第一屆中國快消品硬折扣大會。本次大會,2天議程,是全行業首個聚焦硬折扣主題的大會。
本屆大會將圍繞「新生態•硬增長」為主題,2天時間,2場主論壇,2場主題研討會,1場閉門私享會,與硬折扣連鎖品牌實踐者、快消品頭部品牌高管、全國大商、傳統零售企業等一起相約鄭州,探討硬折扣帶來的生態變化,推動快消產業的新增長!
參與大會,私信諮詢詳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