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正在變自卑的4個跡象,讀不懂的爸媽,錯過孩子性格塑造

2020-09-10     育兒小葉

原標題:孩子正在變自卑的4個跡象,讀不懂的爸媽,錯過孩子性格塑造

6、7歲是孩子接觸外界比較多的階段,來自老師、同學、朋友的影響,會逐漸在孩子身上起作用,最典型的就是對孩子自信心帶來的影響。

因為孩子對自我的認知,就是在外界對自己的反饋中逐漸建立的,而這些反饋常常是悄無聲息的,孩子接收到了之後,也不一定會和爸爸媽媽說,但是他的心理在悄然發生變化。

哪些表現說明孩子正在逐漸變得自卑呢?

1.別人的評價對他影響特別大

孩子在自我認知形成過程中,非常看重別人的眼光,別人對自己的評價,孩子希望能夠被所有人喜歡,希望變成大家喜歡的樣子,很多人性格發生轉變就是在這一時期。

比如外向的孩子被人說不夠淑女,從而變得克制自己,內向的孩子不愛說話,被人評價不如開朗的孩子討人喜歡等等。

當我們發現孩子做事情開始把別人的眼光放在心上,並且開始去改變自己以前的說話做事習慣,遇到喜歡的東西不敢去爭取,不敢表達自己的時候,說明孩子太過在意別人的眼光,或者是他已經在別人那裡聽到對自己的一些不太好的評價了。

PS:引導孩子做自己,不要太在意別人的眼光。

心理學上有一個

聚光燈效應

,一定要跟孩子講一講。

聚光燈效應就是我們都覺得別人的目光是聚焦在自己身上的,實際上別人根本沒有把你放在心裡去,也不會一直記著你身上發生的糗事,因為人人都受聚光燈效應的影響,人人都只會把目光放在自己身上。

2.盲目的順從別人的審美

很多孩子在和小朋友一起玩兒的時候,會下意識的觀察別人的喜好,尤其是那個在他們團體中最有發言權的孩子,他說什麼好,大家都認同什麼好,他說什麼不好,大家都表現出討厭。

這是因為孩子害怕自己不合群,害怕別人拋棄他,害怕自己的觀點被針對,成為那個大家都討厭的人,所以下意識的去合群,去盲從那個「領頭人」。

PS:引導孩子勇敢的和別人不一樣

個性發展其實是我們中國孩子成長過程中非常缺少的,就是因為很多孩子沒有能力在這個害怕和別人不一樣的時候勇敢的表現自己。

我以前看過一個廣告印象很深刻,可以用來引導孩子。

廣告講的是一個雙目失明的小女孩兒,她很喜歡小提琴,所以經常自己一個人的時候拉著玩兒。後來她碰到一個老爺爺,老爺爺很喜歡她拉的曲子,就和她成為了好朋友。

小女孩兒就問老爺爺:「為什麼我和別人不一樣?」

老爺爺反問她:「為什麼你要和別人一樣呢?」

原本因為天生原因而自卑的小女孩兒一下子被點亮,缺憾再也不是阻礙她的絆腳石,她在台上自信的拉小提琴,贏得了滿堂彩。

3.過分追求完美

有的孩子會陷入一種完美主義傾向,一幅畫沒有畫好,就不允許爸爸媽媽拿起來看,或者是看到別人比自己做的好,就不再去做這項活動……

這樣的孩子對自己的要求有點過於嚴格,但是這樣的嚴格背後不是孩子努力去做到更好,而是孩子去迴避完成、迴避開始、迴避比較,養成這樣的性格後,孩子的心理壓力會很大,活的非常累。

而且過度的追求完美還會帶來過度的拖延。

孩子在面對一件事情時,一個挑戰時,會下意識的拖延,永遠完不成一個作品,因為他總覺得還可以做得更好。

達文西是的天才,他幾乎什麼都會,他的手稿當中有太多驚為天人的研究成功了,但是他一輩子完成的畫作非常有限,別人交給他的繪畫任務,他幾年都完不成,這一點讓他非常痛苦,但追求完美的他就是很難勸自己儘快完成,不要那麼追求完美。

PS:引導孩子理解遺憾

很多教師會說,講課是一門遺憾的藝術,包括很多作家,很多演員,都會說,如果我的作品再打磨打磨,是可以達到更好的高度的。

但是要知道,生活是流動的,時間是線性的,每一秒都在流逝,我們永遠都不能準備好,但是生活一直在繼續,所以缺憾是可以被理解的,而且缺憾也是一種美。

4.傾向於掩飾自己的缺點

自卑的孩子會努力去營造一個更好的形象,犯錯的時候想方設法掩蓋,掩蓋不了的時候還會為自己找各種藉口,而且他會極力掩飾自己的弱點,害怕別人看到她的軟肋。

我記得小學時候我的一個同桌,每次被老師點名回答問題,都用一種虛張聲勢的方式來回答,回答錯誤的時候,他都會補上一句:「我剛才就是這樣想的,說錯了」、「我剛才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哦,是這樣的,我剛才沒有聽清問題是什麼」……

這樣的孩子也挺累,作為老師和家長,面對這麼「愛面子」的孩子,也很為難,要不要戳穿他呢?

PS:在為孩子留住顏面的前提下提醒他

再遇到孩子逞強的時候,在接受孩子解釋的時候,充滿信任的拍一拍孩子的肩膀,或者揉一揉他的腦袋,看破不說破,聰明的孩子會懂得這是什麼意思。

或者是找另一個時間,把孩子失誤的地方強調一下,讓他發現自己的問題,這樣也能在提醒孩子「我其實明白你哪裡錯了,但是我願意保護你的自尊。」

相信被這樣溫柔以待的孩子,會感覺到父母的良苦用心,知道父母並不會因為自己的缺點而不愛愛自己,就可以慢慢的放下心防。

俗話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如果說0-3歲是孩子的性格形成期,那麼七歲左右是孩子懂事後,經歷了和外部世界相融合的過程後性格改變的關鍵期。

性格沒有好壞之分,但每一種性格當中都有好的和壞的一面,重點是,只有在健康自由的空間中,孩子本身的性格才能發展的更為健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jtTtd3QBURTf-Dn5Qx2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