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寶出生後第2個月鬧得最凶?讀懂此時寶寶的哭聲,哄娃不著急

2020-09-10     育兒小葉

原標題:寶寶出生後第2個月鬧得最凶?讀懂此時寶寶的哭聲,哄娃不著急

有句老話說:「一月睡,二月哭」,剛出生一個月的寶寶,只知道睡;到了第二個月,則會哭的很厲害。

這大概是人們長期帶娃總結出來的經驗,觀察自己家娃你就會發現,確實是這樣!

以前有個姐妹跟我說,她月子裡經常恍惚,「我生了嗎?」「孩子呢?」

就是因為整天就是睡覺,只要保證孩子不餓,孩子就不會鬧起來。這讓原本做了充分心理準備的她還有些不習慣,甚至有種飄了的感覺:帶娃好像並不難?

直到過了滿月,孩子開始嚎起來了,以前不知道她已經生了的鄰居,這下都收到「通知」了。

可是,那樣的變化是為啥呢?

月子裡的寶寶,以睡眠為主,每天睡眠時間是16-20小時,有的寶寶甚至能達到二十多個小時。孩子每天除了吃喝拉撒就是睡覺,醒的時間不是特別久,除非特殊情況,比如喂奶不及時,身體不舒服,缺乏安全感等等,一般來說他們都會特別的乖巧安靜,很少有哭鬧的時候。

而滿月之後,寶寶進步了,他的身體更好的發育,各種感官都比之前要靈敏,更明白什麼是不舒服的,知道如何用哭聲來表達自己的需求,所以此時哭的更多。

西爾斯的《育兒百科》中寫道:新生兒的大部分行為都是反射動作。餓了或者難受時,他就會自動的啼哭,行動先于思考。

以前看過一個奇幻電影,叫做《世界奇妙物語之A藥片》,講的是一個普通的三口之家,丈夫每天工作繁忙,媽媽每天在家照顧小寶寶。寶寶總是哭鬧不止,媽媽很無奈,甚至有些崩潰。

後來媽媽吃了一顆「A」藥丸,藥師向她推薦說,這是可以聽懂寶寶說話的藥,「A藥片」。媽媽按照指示吃了一顆藥片後,真的聽到寶寶說話了。

她聽到的第一句話是「背好癢」,媽媽撓了撓,寶寶立刻不哭了。

這確實太神奇了。

可以說,寶寶的每一次哭都是在向父母傳達自己的需求,如果父母能夠讀懂,及時的給予滿足和回應,那麼寶寶哭鬧的情況自然會有所減少,父母和寶寶之間的親子感情也會更親密。

而寶寶不同的哭聲,其實也代表了不同的需求:

一、飢餓

飢餓時的哭泣通常短促而低調,並且低一聲、高一聲。

餓了是寶寶哭泣行為最主要的原因,畢竟寶寶每天的生活中最大的需求就是吃了。

而對於2個月寶寶來說,容易遇到幾個猛長期,讓媽媽摸不准寶寶吃奶的規律,會害怕孩子吃多,彼此之間還不是很默契,所以哭著要吃奶的情況容易出現。

而且寶寶明明餓了,媽媽卻不給吃奶,還覺得孩子剛吃過肯定不是餓了,導致孩子吃奶的需求長時間得不到滿足,寶寶會哭的時間比較長。

二、寶寶排便了

寶寶尿了拉了,導致的尿布或紙尿褲不舒服,也會哭幾聲,但如果是大便完了之後,寶寶特別不舒服,一定會給媽媽發信息,他會連續性的哭,並且一邊哭一邊看著大人,等到媽媽過來後,很容易就安靜下來。

寶寶排便了表現比較明顯,一摸就知道,所以這個需求通常能夠得到及時的解決,寶寶為此哭的時間也就不長。

這種哭聲

三、不舒服

疼痛和痛苦時的哭泣通常突然發生,表現為長而高調,隨後有一個暫停和嘆息。

任何不舒服的情況,寶寶都會表達。

像衣服穿的不舒服了,冷了,熱了,這些都是寶寶身體感受到的異常感,他也會統一用哭泣來表達。

而且,大人不了解的是,嬰兒哭泣的時候閉著眼睛,聲音很大,可以幫他避開眼睛受到的強烈視覺刺激、聲音刺激,是有助於緩解寶寶的緊張情緒的,所以寶寶其實很聰明。

四、「讓自己獨處」

寶寶有時候需要媽媽的陪伴,有時候需要自己單獨相處。

如果寶寶出現和這樣與飢餓時相似的哭鬧,但通常持續的時間不長,往往是你還不知道他要的是什麼的時候他就停止了哭泣,這說明寶寶是想自己單獨待一會兒了。

有時候這樣的需求容易被忽略,但細心下來你會發現的。

五、消耗精力

在一天中的傍晚,當你檢查了所有讓孩子不舒服的可能,他還是哭鬧磨人的時候,很有可能寶寶是在消耗自己的精力。

孩子一天中總有一段特別挑剔的時期,即使他不餓、沒有不舒服和疲勞。

這個挑剔時間中,不管怎麼安撫,孩子都不認同,他會一直扭著身體,感覺什麼姿勢都不合意。

其實此時,寶寶警覺性比較強,有明顯的情緒,但這個過程,是寶寶為了讓自己進入更舒適的狀態而進行的,一般接下來,孩子就會進入更深的睡眠中了。

哭是寶寶的一種本能反應,是與父母交流的方式和對內外環境刺激的反應與要求的特殊語言。他們通過哭來向身邊的父母表達自己的情緒,希望得到父母的安撫。

讀懂孩子的哭聲,就正如吞下一顆A藥丸,才能了解孩子的需求,急寶寶之所急,是父母需要做的功課。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GAYef3QBd8y1i3sJ_eP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