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孩子進門喊「媽」不喊「爸」?如果這樣喊,家庭可能更幸福

2020-09-10     育兒小葉

原標題:為什麼孩子進門喊「媽」不喊「爸」?如果這樣喊,家庭可能更幸福

本文由護芽媽媽原創,歡迎個人轉發和分享

都說孩子和媽媽的感情是最深的,就比如生活中最常見的一個現象,孩子一進家門口,第一句話肯定是:「媽,我餓了」、「媽,我渴了」、而對於爸爸的稱呼就往往就是那一句:「爸,我媽呢」?

對於很多孩子來說,跟爸爸永遠沒話說,對於媽媽卻是十分親近,凡事都找媽媽。這讓一些爸爸覺得十分「受傷」。

那麼為什麼孩子有事情總是先找媽,而不是找爸呢?

1) 出於本能

其實寶寶在還是胎兒的時候,就有了和媽媽更親近的本能。懷胎十月,胎兒不知道和媽媽之間有了多少」不為人知」的

心靈感應

,這就註定了孩子天生就和媽媽更親近。

所以在寶寶出生後,對於媽媽的聲音、身上的氣味更是敏感,在每次啼哭的時候,只要感覺到媽媽的靠近,就會讓寶寶瞬間安靜下來。

2) 媽媽陪伴孩子的時間多

每個媽媽在生下寶寶之後都會有一段時間和寶寶親密接觸。所以媽媽不可避免地成為了寶寶的第一養育人,培養孩子的時間自然是超過爸爸和其他人的。

而在之後的日子,媽媽也會更加關係孩子的生活日常,相比爸爸更關心子女的成長,而且媽媽也可以滿足寶寶的一切需求,這樣會讓寶寶更有

安全感

。所以孩子自然而然地就習慣了媽媽的存在,也習慣了凡事找媽媽。

3) 媽媽更溫柔

作為女性的媽媽,要比男性的爸爸更溫柔、更好說話,孩子遇到問題找媽媽,媽媽會更耐心地幫助孩子想辦法,或者乾脆直接幫孩子解決。相比之下,爸爸

缺少耐心

,而且對孩子也更加嚴厲,孩子在爸爸哪裡很難找到答案,所以孩子遇到問題時就儘量不願意找爸爸幫忙了。

雖然孩子「進門喊媽」說明和媽媽的關係親密,但也從側面反映了在親子教育中,爸爸參與度不夠,這也是中國式家庭中,很常見的一種存在現象。

相比「進門喊媽」,這兩種喊法,家庭更幸福

1. 孩子進門先喊爸爸

孩子凡事知道找爸爸,說明在孩子心目中爸爸的地位很高,也反映了爸爸在平時的生活中,對孩子有高質量的陪伴,從這一點可以看出,爸爸分擔了寶媽帶孩子的重任。這樣的家庭相處起來,就會更加和諧,媽媽和孩子的幸福感也會更高一些。

2. 見到媽媽喊爸爸,見到爸爸喊媽媽

有的孩子看到沒在場的其中一個父母,就會找。比如喊完爸爸找媽媽,喊完媽媽找爸爸。這樣喊法,說明孩子在家庭中的參與性和集體性比較強,父母雙方一個都不能少。

爸爸媽媽在平時給予 了孩子同樣的陪伴和照顧,在孩子心目地位是同等重要的,分不出主次,這樣的家庭無疑才是最幸福的。

護芽媽媽寄語:

對於「爸,我媽呢」這樣的家庭,不能說不幸福,但也給許多爸爸提個醒,不要再做個「

隱性爸爸」

了,參與到孩子的活動中來,你會發現參與到孩子的成長是一件美妙無比的事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mo/FkBCeHQBLq-Ct6CZdup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