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品读周忠应《朋友那些事儿》

2020-01-12     周忠应

文理自然 姿态横生

     ——品读周忠应《朋友那些事儿》

作者:李响球

前排左一为作者李响球先生


  轻轻合上《朋友那些事儿》清样,手中似乎托着一串五彩的贝壳,又似乎捧着一串美丽的珍珠,书中的人物都是忠应身边的朋友以及岳阳本土的名人。这些人物在我脑海中轮回灵动飘逸。或师恩、或亲情、或友情、或事业,痴情者缠绵悱恻、百转柔肠;奋进者持之以恒、矢志不渝。诚如司空图品诗,“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然而,贯穿全篇者,无疑是,人的品质、坚持精神——文理自然;文思恣肆、清丽洒脱——姿态横生。

  忠应用心写自己。忠应写朋友骨子里的情怀与精神,我手写我口、我心,其实,我认为这是在写他自己的生命与灵魂。正因为他注入了自己的情感,文字才来得那么朴实、自然、生动。我与忠应是同乡,又是上家下屋的姨夫,加之平时来往甚密,读忠应、读他的文字就更感亲切、神悟。忠应自小是经历过风霜雨露的,他是吃得苦的。高中辍学后,他做过漆工、修过单车,且习武跑江湖。他始终不离不弃的是,一卷诗书,一盏清灯。孙敬头悬梁,苏秦锥刺股,范仲淹五年未尝解衣就枕,这是忠应痴心不改“文学梦”的真实写照。他从山旮旯里的月田,到县城茅园巷,到省城长沙,到京华首都,再回到岳阳,这一圈几乎划遍了半个中国。二十年兀自风雨兼程,书剑飘零。多少悲欢离合,多少酸甜苦辣,非亲历所能闻!他从一位文学的狂热追求者,到省级作家、诗人,亲历了清代学者王国维所言的“治学三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界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界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界也。


  文穷益工。经过千锤百炼,忠应已是文思泉涌,妙语天成。湖南作协会员、“小小说家”闻名全国,作品已选入高中阅读教材。近两年,继散文集《词醇花香》、长篇小说《孤村》外,纪实性散文集《朋友那些事儿》又将面世。

  忠应采访创作的时间,几乎是以分秒计算的。他供职于《岳阳晚报·视界》,任副总编辑,还兼职《中国食品报》驻湖南记者站副站长、《城市文学》主编、《岳阳房地产》执行总编、《社科天地》总编,还兼着《岳阳公安》、《岳阳公路》等刊物的编辑。忠应不知为那般,放弃“皇粮”记者不干,焚膏继晷,独自闯荡。是为家计,还是为痴迷的文学七彩梦?只有忠应自己知道。我只知道,忠应的头发过早谢顶,额头上过早地铺上了厚厚的沧桑。

  忠应用心写朋友。《朋友那些事儿》很大篇幅是写《人物菜园》。他把社会比作一桌丰盛的筵席,朋友就是席上的“粗肴”。我揣摸,他之所以以“菜蔬”喻朋友,一是,当今社会繁荣,人们富裕,讲究清淡生活,有益健康;二是,朋友相交,清淡为上,厚谊为重;三是,以清淡菜蔬为题眼,并切合朋友个性特征,抢眼、养心。朱开见,单薄清瘦,皮肤白净,眯着一双小眼睛,戴着一副金边眼镜。就是这样一位胆小如鼠的诗人,被忠应摇曳成风情万钟、诗情万钟的蒜味诗人。忠应不是简单地从外表描摹朱开见大蒜的模样,散发蒜味的诗香,而且从挖掘诗人灵魂深处的精神着墨体味蒜味的。朱开见素有大志,高考因距离目标太远,一气之下,撕碎了岳阳大学的录取通知书。生活的郁结激发他走上了诗歌苦吟的道路。就着床前的月光,他的几句“破诗”赢得了一位美女的芳心。从农技员,到酒厂、猪场老板,一路顺风。忠应这样写他,“开见先生一边酿酒一边写诗,一个个生硬的文字被他拾掇起来挂在自家的屋檐上,像一串串风铃,响亮着开见先生苦涩而又幸福的生活。”可是,1998年,一场大水卷走了他的家产与梦想。朱开见凭着他的思想、诗情,重头再来,直至走上四星级宾馆副总的宝座。他诗意地生活,诗意地经营,诗意地善待身边的人。他飘香的诗行、坚韧不拔的精神与他蒜性的为人,让其独具缠绵蒜味的人格魅力。

  忠应写朋友如菜蔬,各有个性与特色。辛辣里深藏情愫的恩师蔡君平;朴素又营养的莴苣、侍亲至孝的李十全;苦瓜一样人生、才情四溢的空灵苍竹;饱读诗书、透着灵气的黄瓜男人彭新华。如果说,《人物菜园》令人流连忘返,那么,另一类人物的特写,则让人如饮家醇,醉意如诗。《诗意人生》中的策划高手姜宗福,如诗才女许如诗;《岳阳高人》中快乐人生的余三定,“不务正业”的艾湘涛,艺海沉浮的蔡世平,擅长“征服”的张阳球;《艺坛花香》中的鸭司令音乐奇才刘介华等才人,忠应用心采访,用心演绎,确实是宝塔尖上的高人。他们的“高”,源于人生的进取,源于人生的拼搏,源于人生的孜孜以求。值得细细回味,甚至让人荡气回肠,一咏三叹。


  忠应用心在创意。从“小小说家”到散文家的嬗变,忠应是有创新意识的。他的散文创作基本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从美学角度分析,基本具有自己鲜明的创作个性。那就是,围绕“形散而神不散“的创作方法,穿越时空邃道,纵横驰骋神思,博古通今,融合古今文化,雅俗共赏,为审美主体服务。他的散文集《词醇花香》,一种花卉一种传奇,一首诗词一个故事。从各种花卉的习性、生长规律到古今中外的传说、掌故、诗词,再到个人的领悟,都通过质朴、洗练、动情的叙述与描绘,而成为清新可爱的散文。《朋友那些事儿》的创作,是《词醇花香》创作技巧的锤炼与创新。作者紧扣主旨,叙事为主,掌故、趣闻、诗话灵活应用其中。如果说《朋友那些事儿》有所发展的话,那就是叙事更加精炼,用典用语更加奇巧,寓理更加深刻,使行文多姿多态、耐人寻味。《小白菜:一抹大漠孤胭》写的是一位多才的女博友。行文由儿时的小白菜想起了一首唐诗《题玉泉溪》,诗中女主人湘驿女子是一位多情失恋的才女。由清淡之中却分明有齿后余香的小白菜,联想到了一位现代而古典的博友。作者曾多次与她散步于南湖月夜,心灵相通。也曾感知她湘驿女子的才情、忧伤与渴望。同时,作者也是一位多情男子。其思绪纵横,期待才情女人叩开自己寂寞已久的心扉。月色正浓时,我“竟然炒成了我今夜的小白菜!”作者结尾耐人想像。忠应在行文过程中,吸收小小说创作的精华,布局谋篇,精巧别致,且长于形像白描,一笔勾勒,跃然纸上;长于在叙事中抒发情感,读者常常跟着他的笔调,喜怒哀乐;而且语言干练、简约、清丽、朴实,生动传神。这些特色就不一一例谈,留待读者去琢磨、去领悟。

  总之,《朋友那些事儿》亦如苏轼在《答谢民师书》中所论,“文理自然,姿态横生。”品读周忠应的《朋友那些事儿》,应重在品读其情、其感、其蕴含在文字背后的向上精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sTmBm28BbDmBVZuPnXRX.html

















许家洞的故事

2019-12-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