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园巷小记
作者:李响球
县作协主席李响球
认识茅园巷,缘于周忠应。
从县总工会右拐,笔直上坡,一条窄窄的巷道,这就是茅园巷。茅园巷的右边开了几条岔街,这便是人们说的二致富街。茅园巷81号,就是周忠应的家。
十几年前进城工作时,我就听说,农民进城致富都住致富街。于是,也就有了一、二、三致富街。一致富街是经商之地,二三致富街是居家之所。刚进城时,我租住在教工之家的一处陋室。谈到致富,谈到致富街,好生羡慕。偶尔溜到时在税务局工作的忠应家小坐,眼睛放亮之余,还是羡慕啊。忠应兄弟同住茅园巷一栋二层楼,而且,钢筋网网着,强盗是进不去的。忠应的阳台上养着各式各样的名草花卉。走进他的阳台,就像走进了皇帝的后花园。这次他出版的《词醇花香》,多半是缘于其时的感喟。当时,从忠应家出来,站在街头四顾,整齐的房屋,棋盘似的小街,休闲对弈的老人,一线风的自行车,一溜烟的摩托车,劲冲冲来往的商贩。——这是新县城一道亮丽的风景。
我喜欢,在茅园巷徜徉。
我喜欢,踏着茅园巷的月色,哼着那不知名的小调。
因为我喜欢读忠应细腻的文字,喜欢读那小巷的幽深,也喜欢听那偶尔从窗口飘出来的《二泉映月》。
不管白天晚上,一遇空闲时光,我想起了忠应,也就约忠应唐风宋韵,海北南天。一杯小酒,一碟小吃,往往,夜柬人静月西斜。
这窄窄的街道,小小的坡度,有着撩人的意境。
后来,忠应走南闯北办报刊去了。
从南粤到北疆,只从电话里听到他那充满沧桑又充满喜悦的问候声。茅园巷,自然也去得少了。茅园巷,也仅留在愈来稀少的牵挂之中。
十多年的闯荡,已是全国知名小小说、散文作家,省作协会员的忠应,回到了岳阳,回到了茅园巷。
假日,电话那头忠应的邀请,来自于茅园巷。
茅园巷,十多年的心灵荒芜,已淡出记忆。
忠应回来了,拭去尘封。茅园巷又在心中灵动起来。
穿过繁华、秀美的大街,拐进深深的茅园小巷。
十 多年的栉风沐雨。有如新沐村姑般的茅园巷,已失去往日的风韵。巷道已是斑斑驳驳,坑坑洼洼。门口的老人,神情木然。
踏进81号,好友久别重逢,自有一番情趣。
我端详着忠应,浓密的落茬胡,覆盖着他满脸的才气与风霜。
此时,我俩聊起了我那《赏韵闻香品忠应》那篇短文,聊起了他那早已花谢的阳台,又聊起了那悠长悠长的茅园巷。
茅园巷,周忠应;
周忠应,茅园巷。
我那解不开的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