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家洞的故事
当地人称许家洞叫许旮洞,名字很土气,很土气的许家洞,其实没有洞,也没有许姓人家。它的土气不仅仅是因为距城远,座落在一个叫云雾山的旮旯里,还有很土的方言和很土的生活习惯,很容易让人把许家洞遗忘在那偏僻的角落。
洞还是有的,并且每家都有,这是洞里人的特色。并且这些洞都不露天,就打在自家的堂屋里。洞不大,大约一人高许,洞口呈四方形,一般用厚厚的木板盖着。洞里呈圆形,像个葫芦。洞里人不称它为洞,而叫茴窖,用来贮藏红薯。年年秋天,每户人家要收几吨红薯,红薯易腐,大部分晒成茴丝,剩下的就藏入茴窖里,藏它五六个月没有问题。藏的时间愈久,红薯便愈甜,煮出来的红薯饭香喷喷的。洞里人食欲都很大,不需菜就能吃它三四碗。饭吃得多,人的力气也就大,干起活来虎虎生风。
有洞便有土段,这是洞里人的习惯称法。洞与土段的区别是山腰和山脚,居在山腰的没有水田,只有种植红薯的坡地的叫洞,居在山脚,靠种水田过日子的称土段。洞里人比土段里人先风光一段光景,渐渐地好日子就向土段里人倾斜。六七十年代的时候,洞里人吃国家的反销粮,还搞一点副业,将竹木加工成产品卖给土段里人,手里都有一点小钱,日子过得还滋润。土段里人则不同了,靠山远,没柴烧,除了种田,就是爬一二十里的山路上山进洞打柴。土段里人羡慕洞里人是理所当然的了。
这样的日子不很长,随着国家取消反销粮和实行改革开放政策,洞里人慢慢坐吃山空,好日子被土段里人揽了过去,洞里逐渐冷落起来。土段里人不再进洞打柴,因为土段里人先懂市场经济,种田是季节功夫,暇闲时候就进城摸门路,做生意,钱渐渐富了土段里人的口袋,他们就告别依附洞里人烟火燎烤的缕缕炊烟,烧起煤或液化气来,像城里人那样过日子。洞里人面朝黄土背朝天,埋头苦干了一阵子,一抬头突然发现土段里人富有了,而洞里人依旧茴丝煮饭,越来越没有了香味。
于是很多洞里人就废了坡地,栽上各种树木,知识稍微多一点的都渐渐告别贫瘠荒芜的山沟,到土段里去觅得一方风景,丢开洞里人比土段里人强的架子,做起了半个土段里人。八十年代末,父亲也看到许家洞的危机,举家迁往土段里,别了洞里的山洞里的水,还有那沉甸甸的红薯。随着我家的外迁,许家洞的人也挡不住诱惑,大多数纷纷迁出了山门。如今生活在土段里,甚至做了城里人的洞里人,绝大部分过上了小康的日子。那些依然在洞里生活的洞里人,也因人口负担的减轻,公路的通行,信息量的增加,眼界的开阔,好日子又与土段里人平分秋色了。
如今的许家洞,山更清翠水更清秀,人更精神了。但许家洞依旧土里土气,仍然亲昵地称自己的家叫许旮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