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
油腻变成了一个贬义词,
特别是这个夏天,各种影视剧的轰炸,
有人成了新一代的全民偶像,
有人却成为了新一代的油腻代表。
但是很多人或许忘了,
油腻,曾经是幸福的代名词。
而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
这种幸福的具体表示,就是猪油。
现在人们强调饮食要合理,
肚子要刮油,吃油要健康,
因此谈起猪油,
几乎都是一脸嫌弃的样子。
更不用说猪油是要用肥肉熬制成的,
在这个人人提倡瘦身的时代,
肥肉简直就是万恶之源啊!
但如果你经历过那个,
连买油都需要油票的年代,
你就会明白,
猪油曾经救了多少人的命。
那时候的许多人家,
买猪肉都是抢着买肥膘的,
因为肥肉油水足,可以熬猪油。
白白的猪油,只需要一点点,
就能给予一样食物神奇的魔力。
用猪油炒的菜,自带一种迷人的肉香,
即使是苦涩的野菜,经过猪油的加持,
也会变得油亮光鲜,
成为饭桌上最抢手的存在。
而且猪油非常耐存储,
在那个食物保存手段不足的年代,
猪油好保存的特点,
让它可以随时给人们的肚子加油!
就连美食家蔡澜老先生都是猪油的忠实粉丝,
他将自己称为“猪油佬”,一碗猪油捞饭,
更是被他列入了“死前必食”清单。
但猪油的神奇作用可不只是单单能拌饭,
充满智慧的中国人用实际行动证明了:
只要有口猪油,
满汉全席的滋味也能给你整出来。
猪油能拌饭,自然也能拌粉面,
甚至至今在很多人看来,
一碗美味的油拌面或油拌粉,
必须得是用猪油,只有猪油,
才能让粉面油亮光鲜,香味浓郁,口口入魂。
猪油入汤也是那些年的常规操作,
人常说“汤无油盐不如水”,
加了猪油的汤水喝起来肉香扑鼻,
油水饱满,一碗汤下肚,精神十足。
更不用说熬猪油时还能产生猪油渣,
这可是当年一等一的宝贝!
在许多人的童年回忆中,
都有过守在炉灶边抢猪油渣吃的经历,
猪油渣撒上白糖或盐,
就是最佳的零食。
大人们也对猪油渣欲罢不能,
在那个没多少吃食的年代,
猪油渣既能做下饭菜,也能当下酒菜,
一块猪油渣丢进嘴里,香、脆、油、酥,
肉香与油香瞬间冲击味蕾,是极佳的享受。
甚至你还能发现,
猪油在中国的小吃点心历史中,
早早就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甘肃,人们用猪油混合葱花、
胡麻油和盐做成油酥,卷进发面团,
再用胡麻油煎炸成猪油盒,
吃起来酥脆松软、滋味浓香,
是当地非常有名的小吃。
在广东、福建、浙江等地,
人们将猪油、糯米、白糖等食材,
混合制成糯软润湿、油而不腻的猪油糕,
是喝茶时最搭配的点心之一。
福州人还将芋头煮熟捣烂加红枣、
樱桃、瓜子仁、冬瓜糖、白糖、
桂花和熟猪油等辅料制成芋泥,
是福州宴席上的压轴甜点!
甚至在不少地方,
汤圆、饺子、油馍等食物,
都是要和猪油搭配才能展现最好的滋味,
这些都是聪明的中国人才能发明的好味道。
那些年,家家户户都会熬猪油,
而熬猪油最好的选择是猪皮下的肥肉,
这种肥肉熬出的猪油够荤香,
出油率高,最受人家欢迎。
但是显然,这样的猪油在如今,
几乎是人人喊打的对象,
因为在很多人看来,这样的猪油不健康,
但无论如何,猪油从来没有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