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当你看到菲李的这篇文章时,
亲爱的你,是一个幸运的人。
对于已经迎来春天的我们来说,
过去的时光是一段不可磨灭的记忆。
而那些在这个寒冬中停住脚步的人,
在疫情中与我们,永远的诀别了……
明天是4月4日,在上午的10点,
让我们在鸣笛声中默哀三分钟。
为逝去的每一位生命……
寒冬与初春,那么近又那么远,
惟愿你们一路走好,逝者安息!
每年的清明前夕,
总有连绵的雨又一次如约般而至……
春天的春意在清明的来临面前,
也增添了一分追思和怀念。
历史上最早所说的"清明",
只是一个节气,不是一个节日。
节气和节日其实不大一样……
节气象征着气候的变化、时令的顺序。
而节日代表着人们的风俗和某种纪念仪式。
在"清明"还只是作为节气的时候,
古人们提到它就意味着,
万物生长的时节来了,
生命开始萌生、拔节和抽条,
天地之间也清朗明净了起来……
古代的农学家崔寔写过一本《四民月令》,
专门用来记录例行的农事活动啥的,
这在当时是妥妥的网红畅销书籍!
那时候的地主家里,可以说人手一本,
是宅家经营必备的家历!
这书里面就曾经记载着:
"清明节,命蚕妾,治蚕室······"
这说明一直到东汉时期,
"清明"还只是一个养蚕的节气。
后来到了唐代,
"清明"就正式升级了!
不再只是一个单纯的节气,
而是成为了"祭祖扫墓"的节日。
在"清明节"这一天,
身在远方的人们背起行囊,
翻山越岭的回到故乡,
与逝去的亲人再一次相聚……
那时候,很多唐代的官员,
也要随大流回乡去扫墓,
这来来回回路上一折腾,
时间就给耽误了……
经常导致延误职守。
于是,唐朝干脆就给"清明节"设了假期,
所以就有了"寒食、清明,四日为假"。
但古时候的假期和现在可不一样,
如今假期就都是因为清明节,
古时候,放假还因为"寒食节"。
但历史上的"寒食节"意义重大。
关于"寒食节"的历史传说很多,
子推说、改火说、山戎说……
大家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去选择~
古时候在寒食节的这一天,
天下要禁火……
没火当然是吃冷食,所以才叫寒食。
其实最早"禁火"这个事情,
对于人类来说,挺不容易的!
要知道人类祖先学会用火,
是征服自然的一个重要标记。
"禁火"从某种程度来说,
也是一种克制和自律的象征。
因为全民在"寒食节"都得禁火,
唐代的皇帝就借此搞了一个"殊荣",
在"寒食节"这天给自己欣赏的官员,
御赐蜡烛!!!
并且允许他们这天可以点蜡烛!
获得这种荣耀的官员都感动哭了~
后来随着饮食文化的蓬勃发展,
吃货们不用火只吃寒食,
感觉胃里也不是那么回事啊……
加上清明节和寒食节就相隔一两天,
习俗活动其实也是差不太多,
慢慢的,"寒食节"就逐渐并入"清明节"了。
两个节日相并之后,
美食的很多习俗也得到了传承,
虽然不再要求只能吃寒食,
但是清明节里要吃的"清明果",
很多灵感其实都是来源于寒食~
比如:
美味的青团要具备:口感糯、馅料足、味道香。
最传统的青团一般是豆沙馅的,伴着艾草的清香,还有豆沙的绵甜,甜党们谁能拒绝这样的诱惑?
不过现如今的青团,也开发出了花样百出的口味,有蛋黄馅、猪肉馅等等……
江浙的一些地区将青团也叫做清明果,不过和青团圆滚滚的造型不同,这些清明果有饺子状的、团子状的、圆饼状的……
比较常见的是饺子状的,因此也叫清明饺,馅料十分丰富,有韭菜、鸡蛋、豆腐干、芥菜、肉丁、咸菜、笋尖等……
艾粿也叫艾草粿、艾粄等等,有些地方做艾草粿,会用香艾或者黄花白艾。
艾粑是广西和四川等地的传统小吃。就在清明节的前后,大家采集好了艾草就开始制作艾粑,包上芝麻或者花生,垫上芭蕉叶,蒸熟就香气四溢。
珍惜身边每一个习以为常的幸福吧……
当我们能过上这个珍贵的春天,
还有下一个春天和下下一个春天……
缅怀……
为每一个在灾难中罹难的同胞。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8JaNW3EBrZ4kL1VioYkz.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