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个出国旅行的中国人,
都有一个内心深处的共同感受,那就是!
人都说,
中国人的中国胃是一种隐藏的爱国属性。
在自家时,还感觉不太出来……
一旦出了国门,中国胃纷纷发作了……
旅途的每一天,
看着外国的大好河山,美景美人。
还是萌生出了,
内心深处的那些原始的渴望~
这个国家,远在南美。
它的名字叫——秘鲁!
其实在遥远的南美洲,有很多国家。
让我们先来看看,他们都吃啥?
比如墨西哥,他们的菜长这样:
基本一眼就能看得出,和中餐没啥关系。
又比如委内瑞拉,他们的菜长这样:
仔细看看,和咱中餐也没啥关系。
然鹅!!!
秘鲁菜,长这样:
这菜单,一眼看上去……
我差点以为是在国内点菜了~
随便举个例子,
有着“秘鲁国菜”之称的安第斯烤牛柳,
长这样:
那味道,吃一口,
马上让你联想到我们的黑椒炒牛柳!
秘鲁菜如此接近中餐,
究竟是为什么呢?
且听菲李细细道来。
早在19世纪中叶,
南美洲曾经发生过一次大规模的华人移民潮。
当时秘鲁的奴隶制刚刚结束,
国内急缺大量劳动力。
于是,约10万华人劳工坐着大船,
跨过太平洋来到了秘鲁。
重点是,这些华人大部分是,广东人!
刚去到秘鲁的时候,
华人们主要依靠做苦力活为生。
但因为去的人实在是太多了……
慢慢的,
他们说的中国话也影响了秘鲁人。
所以当时在秘鲁,称呼华人为Coolie。
(“苦力”的谐音)
而众所周知,
华人的吃苦耐劳是世界闻名的。
来到秘鲁的华人,
很快就有了一定的原始积累。
他们从苦力活纷纷转行,
其中,有很大一部分开始搞起了餐饮。
毕竟都是大吃省的人,这基因杠杠的~
很多华人留下来,与秘鲁妇女结婚生娃。
所以他们的后代被称为Tusán。
(也是粤语“土生”的谐音)
而这些搞起了餐饮的华人老板们,
从第一批中餐厅落地营业,
慢慢的,就将中餐馆在秘鲁发扬光大,
以至于在秘鲁,
中餐馆被叫做chifa(吃饭的音译)。
大家来感受一下这影响力!
就是典型的“吃人家的嘴软”啊~
而在每一家chifa里,
都有一个招牌菜叫Lomo saltado。
其实吧,就是香爆里脊肉!
秘鲁人在长期的中餐影响下,
越来越爱吃中餐,
最后,连本地人的烹饪方法也受到了影响,
当地人居然会用我们中国人独有的“炝锅”炒法,
一把葱蒜扔下去,那香味简直了~
从1921年,
位于利马卡彭街的Kuang Tong中餐馆开业,
到1934年,
备受好评的San joy Lao(山海楼)重新装修开业,
中餐馆在秘鲁迎来了辉煌!
1922年《世界》杂志刊登了一张照片,
杂志员工为庆祝周年庆,
在一家新开的中餐馆就餐。
在当时的秘鲁,
吃中餐相当于现在的米其林餐厅了,
那可是中上流人士的选择,
很贵很时尚!
而今天,
中餐厅聚集的卡彭街,
已经成为秘鲁最大的唐人街,
也是西半球最大的唐人街之一!
大吃省的广东老板们,
不仅做的一手美味中国菜,
还在无形中促进了秘鲁菜和中餐的融合。
秘鲁人爱吃豚鼠,
于是广东老板们发明了一道叫Cuy Pekines的菜,
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北京烤鸭,
只是把“鸭”换成了“豚鼠”,
也是包在薄薄的面饼里吃。
下面,菲李带大家来看几道秘鲁菜名,
看看大家能猜的出来吗?
(会说粤语的宝宝们估计看看就秒懂啦~)
Wantán——(云吞)
Hoisin——(海鲜)
Ming pao——(面包)
Ja kao——(虾饺)
Sui kao——(水饺)
中华美食,融汇了几千年的中华文化。
可以说,一个地方的饮食影响力,往往也是文化软实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