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微课学员里有位宝妈向我诉苦:
每天一大早都要被女儿气到吐血,孩子总能把预留的时间耗尽,最后在一片兵荒马乱中出门。
要么是起床的时候,怎么都叫不醒,或者坐在那发呆神游;
要么穿衣洗漱需要不停地催促,否则她就拿着牙刷东摇西晃,莫名的拖延;
总之,每天都要追在屁股后面,一边抢时间,一边吼他:
“你为什么就不能好好听我说话?”
“你就不能按我说的做吗?”
我问她:“那你的期望是什么呢?”
她回答:“我希望她听话,举止得体,不要吵闹,安静地吃完早餐,乖巧的出门道别”。
我说“那还像个孩子吗?”
就像papi酱曾经出过一个视频,里面描述了一个完美的小孩。
但事实上,这样的“完美小孩”几乎不存在,即使真有这样的小孩,也会让人觉得可怕吧。
我们在给孩子贴上“不听话”的标签时,内心被一个强大的动机驱使着:希望孩子“听话”,顺从,以至于可以让自己能省点心。
比如孩子想买某件有她喜欢图案的衣服,但妈妈却觉得另一个款式更实惠,所以要求孩子听话;
孩子玩得正开心,妈妈要回家了,要求孩子起身一起回去,孩子不乐意,因此觉得孩子不听话。
父母所指的听话,大都像上面列举的例子一样,是建立在压抑孩子的感受和利益上的。
这样的听话,让父母一时受益,但却让孩子长久地陷入不敢维护自己的利益,甚至不敢有自己的主见的糟糕境地。
你真的想要一个百分百听话的乖孩子吗?
2017年,马伊琍和文章的女儿爱马参加了“锦锟杯”第27届全国体育舞蹈锦标赛并获得拉丁舞10岁以下组一等奖,就在大家夸赞马伊琍是位好妈妈的时候,马伊琍却在直播中反思自己。
马伊琍女儿舞蹈比赛中
她说,在一般爸妈眼里,孩子“听话”,是个特别好的优点,她曾经很高兴常常可以听到别人说自己的女儿“特别听话,特别好管”。
但是,自己最后悔的事情,就是让她变成了一个太“乖”的孩子!
马伊琍说,比如有一次爱马在幼儿园里跟同学玩过家家,有小朋友总是要当妈妈,让爱马当宝宝,而爱马却并不乐意,也想试试当妈妈,当马伊琍建议爱马拒绝时,爱马却回答说:“我不敢!”
这让马伊琍认识到了事情的严重性:自己家的“乖孩子”,已经习惯于屈从的方式,已经习惯于忽略自己的感受,已经不会说“不”了!
另一边,天后王菲却在她写给窦靖童的那首《童》中,透出对女儿的期许:“你带着一身的明媚,离开我温暖的堡垒,你不可以去学坏,你可以不太乖。”
窦靖童,15岁开始纹身,妈妈没有多说,只是一句:“少纹点”。
求学期间,窦靖童两度退学,王菲的意见是:“你想好了,不后悔就行。”
可是,当窦靖童真正出道,走到人们视线的时候,人们却惊讶了,“坏孩子”窦靖童低调又独立,自己外出打工,也和好友吃路边摊,对每一个人都谦逊客气。
她情商很高,遇事平和,遇到刁钻的提问,也耐心回答,不发脾气。
在自己喜欢的音乐上,她洒脱随性,坚持自己的风格,不摇摆也不妥协。
为什么越乖的孩子,长大后越痛苦?
1、“乖孩子”带来的讨好型人格
为了得到父母的关注、肯定,为了在父母面前刷存在感,孩子会时时刻刻察言观色,根据父母的脸色行事,“乖”意味他们需要讨好大人而忽视真实的自己。
作家蒋方舟在《奇葩大会》提到了自己的“讨好型人格”。
她说,活了28年,发现自己从来没有跟任何人建立过真实的关系。
谈恋爱时,有次男友在电话中责骂她,她不但不敢生气,还一直给男友道歉。
关于讨好型人格的养成原因,蒋方舟在节目中将其归结为年少成年后,对大人有意无意的逢迎。
人在幼年时期一旦选定了某种行为模式,即使是成年后也不会改变。
为了博得看护人的喜爱,情愿压抑自己真实的天性,这种伪装起来的“乖”孩子,真的让人心疼。
2、不乖的孩子都在要爱
今年有部热剧《我们与恶的距离》, 在网络平台热播,获得有史以来电视剧最高评分(豆瓣9.5分),看过的人应该对剧中十几岁的叛逆小女孩天晴印象深刻。
她和妈妈顶嘴,吵架,跟男生表白,上网,差点离家出走,甚至最后对妈妈吼:“你怎么不死了算了!”
她的一系列问题使得父母焦头烂额应接不暇,然而随着剧情展开,z我们发现,原来,是妈妈一直活在大儿子天彦被歹徒击毙的噩梦中,因为妈妈要出来透气喝咖啡,所以把儿子一个人放在电影院,导致歹徒枪击的时候,小男孩被流弹扫中,不幸身亡。
妈妈不敢面对儿子去世的事实,她内心深处没办法原谅自己,也没办法面对先生和女儿,以致一直用疯狂的工作来麻痹自己,忽略了女儿。
年幼的女儿也不知道该如何表达自己对爱的渴求,只能依照本能,用一系列的反叛来引起父母的注意,用自己一反常态的不乖巧,不懂事,来告诉父母:你们忽略我太久了,我还是孩子,我需要爱。
不吵不闹,如何和孩子沟通?
1、孩子的世界需要进入,才能看得见
有位朋友曾向抱怨,在家却完全不知道如何跟孩子沟通,两个人总是鸡同鸭讲,不在一个频道上。
直到有一天,他带着孩子去游乐场看表演,游乐场人山人海,他紧紧牵着孩子,孩子说,“好气人,我什么都看不到。”
他才突然意识到,孩子的视角跟大人完全不一样啊,于是在这之后朋友试着换位思考,理解孩子,慢慢的孩子却变得乖巧听话了。
很难想象,如果没有朋友的理解,这对父子之间又会有多少“失语沟通”的情况。
成年人在孩子身上最容易犯的毛病,就是只相信自己看见的,用自己的想法判断孩子的行为,却很少走进孩子的世界看问题。
所以下次再想责备孩子之前,不如先扮演孩子一分钟,放下脑海里的那些“应该”,走进孩子内心的“事实”。
你会发现,孩子并不是不听话,而是你不理解他。
2、拥抱孩子的情绪,充分共情
面对孩子不定时爆发的情绪宣泄,父母不应该只关注孩子的行为,比如哭闹、打人、咬人、打滚、撞头等等,更应该关注行为背后的原因和孩子的情绪感受。
究竟宝宝为什么会如此难过或者愤怒?是什么引发了孩子这样的感受?
是事情不顺利引发的挫折感?
还是父母没有及时回应引起的焦虑感?
安静的陪伴孩子,轻抚后背、拥抱孩子、亲吻孩子都是表达父母接纳他的感受的很好的方式,如果只是一味地阻止孩子和责骂孩子,孩子感受到的是被拒绝,他会觉得自己这样感受是错误的。
当她被看到、被听到、被允许的那一刻,孩子的情绪就会慢慢回落,破坏性的对抗性的行为也会慢慢停止。
当你开始拥抱孩子,一开始孩子是挣扎的拒绝的,慢慢的即便妈妈什么都不说,孩子便慢慢停止了哭泣。
3、给他满满的爱,足够的安全感
日常生活中,当孩子变得难以沟通,不可理喻之时,请不要端起家长的架子,和孩子站在对立面对峙,而是时刻提醒自己,这只嗷嗷待哺的小雏鸟,可能缺爱了,想要用撒娇唤回父母的爱。我们只需要蹲下来,抱抱那个生气、愤怒、哭泣的小孩,告诉他,我们爱他,对他多一点耐心,他就会放下浑身竖起的小刺,从小恶魔状态,重新变回那个我们熟悉的好孩子。
面对孩子,爱永远比“教育”有效。
试图以家长的权威要求孩子听话,是一场战争;提高自己的共情能力和沟通能力,才是成长。
亲爱的小孩,从现在起,希望你可以做会生气的小孩、真实的小孩、走自己路的小孩。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ocxeKW8BMH2_cNUg-H4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