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无理取闹”时,你要做的首先是这件事

2019-11-28     小七育儿专栏

前两天,在某地做讲座的互动环节时,有位妈妈焦急地问我:“小七老师,最近我发现孩子最近常常“无理取闹”,特别是本来我不在家的时候他还挺好,我一到家,他就像突然变脸一样,芝麻大的小事也会抱着我哭闹,还特别喜欢寻求关注,您说这是常说的缺乏安全感吗?”

顿了顿,她继续说道:“其实我平时还挺注重陪伴他的,所以特别困惑”。

于是,我忽然意识到,虽然当前很多年轻家长已经十分注重学习育儿知识,但是似乎对孩子“安全感”的培养还是有一些误解。

安全感对孩子的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个人只有在拥有充足的安全感后,才可能放松下来,更多地体验到轻松、愉悦、自在、欢乐等美好情绪,也只有在感受到充足的安全感时,孩子才会勇于探索,更加乐观自信、稳定独立。

而内心缺乏安全感的孩子,会自觉地把自己排斥在世界之外,那么长大后,心理上的缺陷可能很难完全修复,因此就会影响到与他人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甚至亲密关系。

我们对“陪伴就是安全感”的误解

很多育儿理念教育我们:儿童在早期对安全感的需求,完全依赖于父母,如果父母不能向孩子提供持续的、稳定的、合理的爱,孩子就会缺乏安全感。

事实上的确如此,陪伴是安全感的重要来源,而上面那位妈妈疑惑也是基于此:我明白安全感需要很多陪伴,可是我陪伴孩子的时间也不少啊,怎么他还这么缺乏安全感呢?

不停地的哭闹、搞破坏、求关注是安全感缺乏的一种表现,而大家不知道的是,即使表现平静温顺,但还是会不停的求关注,也是安全感缺乏的一种表现。

比如,妈妈正在家里打扫卫生

孩子跑过来:“妈妈,你快来看我搭的积木高不高?”

一会儿,“妈妈,你看我的手电筒亮不亮?”

一会儿,“妈妈,你看我的鞋子有没有穿反?”

其实这类孩子得到的陪伴并不少,他们不哭不闹,但是,他们还是要一刻不停的寻求外界关注,通过得到“过度关注”来寻求归属感。

孩子会简单的认为只有当自己成为关注的焦点时,才能显示自己的重要性和价值感,因此他们会找到各种让别人为自己忙活的方式,也许有的方式还真的很可爱很有趣。

但不论这个方式多可爱,他的目标都是为了得到大人关注,而不是因为那件事本身有所成就。

有足够安全感的孩子是什么样的?

还记得去年有一条“葛优同款沙发,夕阳西下,我就往那一趴,没人喊我妈妈”的微博上了热搜,虽然有点怪诞的戏谑,但却无比真实的表达出妈妈们有苦说不出的心声。

年轻妈妈们在刚生完孩子后,经常会累得透不过气,史无前例的“24小时不间断作业”,让老母亲们欲哭无泪,但是孩子长大一点,一两岁以后,安全感足够的孩子,是完全可以做到给妈妈一定自由的。

很多人都觉得,安全感就是陪伴,就是爱啊,不陪他,他会不会就没有安全感啊,但是你要知道,安全感不等于无条件的爱、不等于无时不刻自我牺牲式的陪伴。

孩子能理解 “妈妈除了陪我玩以外,还需要做别的事”,事实上,在大人忙碌的时候,每一个有勇气和良好自我认知的孩子,都可以找到自己玩耍的方式。

正如在日常生活中你会发现,孩子有些行为是真的需要帮助,但还有些“无理取闹”的小事,只是因为他想要求关注。这个虽然没有统一标准,但每个父母都能切身感受到其中的差别。

那怎么办呢?

首先我们要知道真正的安全感来源于什么呢?

安全感来源于你的回应能力和成功安抚孩子的能力。

1.回应能力

马伊琍曾发微博感叹:

越能从婴儿时期就得到充分情感回应的孩子,长大后才会更有安全感,才能真正独立。

是的,孩子安全感的建立,首先来自于婴幼儿时期的爱与呵护。

2岁以内,孩子会从父母的情绪和态度中感知世界,父母要满足孩子生理和心理上的需求,让孩子确定“当我需要的时候妈妈都会在”,孩子才有安全感。

2-3岁的孩子,是最容易“犯错误”的年纪,孩子要确定“即使我做错了,妈妈也不会生气,更不会不要我”,才能感知到来自这个世界的善意。

3-6岁的孩子,个性逐渐形成,他们要确定“爸爸妈妈是爱我的,我是值得被爱的”,孩子才会自信、勇敢、内心强大。

6-9岁,孩子的安全感基本养成,就算是遇到不好的事情,也会去试着自己解决。

因此孩子最初的安全感,均来自于父母。

父母情绪稳定、热爱生活,无条件接纳孩子,孩子才能获得坚实的安全感。

2.成功安抚孩子的能力子的

婴幼儿时期,孩子的安抚工作相对简单,比如睡前困倦要用嘘声或抱起安抚,受到惊吓要抱抱安抚,但是随着宝宝慢慢长大,家长就要开始帮助他们处理感受,并学习自我安抚。

但是,你的安抚方式对吗?

比如孩子跌倒了,你会说:

“妈妈知道你很痛,我们下次看见不平的路,要慢慢走。”

还是说:“都怪这路不平,把我们家宝宝绊倒了,妈妈帮你踹一脚出气。”

看到别人在游乐园玩玩具,想要抢过来自己先玩,你会说:

“妈妈知道你现在不能玩很着急,不过,我们要排队,或者你先玩个跷跷板,边玩边等?”

还是你会说,“宝宝不哭不哭,妈去给你买个冰淇淋去怎么样?”

还是,“你哭什么呀,没看见上面有人在玩吗,你等会儿不就好了?”

如果你的选择都是后者,就不能怪为什么每次遇到一点点困难娃都要喊你帮忙;每次你做个饭、拖个地的功夫,娃都不肯等待,像狗皮膏药一样赖着你了。

要知道,安抚的目的,绝不是止住眼前的哭声那么简单。

举个例子,比如妈妈正在收拾屋子,房间里正在玩积木的孩子大喊妈妈,继而便开始大哭、发脾气。

那么,我们不要立刻就抱着说“宝宝不哭啊,妈妈来抱抱”,而是先试着去确认:

“你是为什么要哭呢?是搭不上积木很沮丧?还是自己玩很孤单?还是玩腻了积木太无聊?”

然后给孩子一小会儿功夫,让孩子自己思考他为什么会有某种感觉,并给出孩子适当的选择建议。

“如果是因为失败了沮丧难受,那我们可以坚持再努力看看;如果是因为一个人玩感觉孤单,可以叫妈妈陪玩;如果是玩多了无聊,那咱们就换个玩具玩。”

那么下次孩子就能学会,不在第一时间哭喊着叫妈妈,而是自己试着处理。

我在微课上也说过,父母的职责不是帮助孩子消除负面情绪,而是帮助他们学习处理感受。

这是父母的一门必修课,因为对于年幼的孩子来讲,当父母不采取行动时,孩子们不太可能会主动去感知自己的情绪,并学习自我安抚,以及感受情绪安全。

他们只会用一种方式宣泄自己,就是大哭,而如果父母盲目的、不问缘由的止哭,其实并未真正解决问题。

通过帮助孩子处理不愉快的感觉,才是增加孩子控制感和安全感的终极武器。

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孩子自己处理负面情绪的安全网,否则每次在独立活动中遇到不愉快或挫折,他都没有办法自己处理,而是选择求助于父母或他人。

所以,下次安抚孩子的时候,试着让孩子表达自己(不会说的宝宝,父母帮他表达,让他通过选择来确认),你跟孩子就一定能够找出这些感受的原因。

更不要无视甚至镇压孩子的情绪,而是要陪孩子一起发展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处理情绪的能力。

有的时候,虽然就是说不出的原因、讲不明的理由,但是当孩子跟你讨论他的感受和心情时,当你蹲下来倾听时,他们就已经感到被爱和安慰了。

安全感不仅仅是你每天为孩子做了什么,安全感更是在孩子情感受挫时的那些点滴小事里,你有没有给予足够的理解和支持?

要让孩子真正明白,不管他们怎样,他们都可以毫无顾忌地向父母寻求帮助。

这份“后盾”的坚信,才是真正安全感的基础。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h95uG4BMH2_cNUg3A3G.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