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父母,从不做孩子的差评师

2020-01-17     小七育儿专栏

周末,带孩子去篮球馆, 刚走进训练场,便听见一个女人不停地在奚落她的孩子豆豆:

你看你,站在哪呢?

能不能好好投?

这个姿势难看死了。

再不好好学,晚上别想吃汉堡包了。

而那个被指责的孩子豆豆,一直在努力地配合教练。


可是,当听到妈妈最后一句话,豆豆终于崩溃地大哭,一边哭一边喊:“到底要怎么做?”


旁边的教练安慰母子俩说:“豆豆做的挺好的,只是力量还不够。”


当一个孩子哭诉着,为什么自己怎么做都是错的时候,那不是孩子的问题,而是父母的问题。


一味用否认的眼光和心态去看待孩子,这不仅为难孩子,也难以取悦自己。


每个人,都渴望被肯定


有一个朋友,说起过自己的童年经历,小时候他的数学成绩一直不好,但三年级期末测试的时候狠狠努力了一把,分数从及格线直接跳到了80分。


他那天觉得自己读书的劲儿都足了很多,因为老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自己的进步,所以他非常兴奋地跑回家,告诉了妈妈这个消息。


没想到妈妈连问都没问一句,直接说了一句:考80分就高兴啊,有本事考一个100给我看看啊。


当他当了班级小组长,开心地和父母分享,父母却说:“当小组长有什么骄傲的,考试考第一名才有用。”

……


母亲的否定,导致本来优秀的他一直很自卑,常常说:“我是一个不自信的人。”


心理学发现:越是得不到父母肯定的人,希望获得父母肯定的心情越强烈,而且不管年龄如何,境遇如何、处在人生的哪个阶段,这种渴望都会存在。


所以,为人父母的我们,如果没有肯定自己的孩子,那孩子的内心永远都有一个口子,特别是被否定后的“无价值感”会终身相随。


优秀的父母,从不做孩子的差评师


作为两个孩子的妈妈,孙俪的育儿之道很值得赞赏。


她很用心,在她的微博中,我们常常会看到她晒孩子的各种搞怪表情、涂鸦状态、原创画作。


她允许孩子释放情绪,懂得接纳孩子,更从不吝惜自己的赞美语言,经常对孩子的表现予以鼓励赞赏。


这样的孙俪,对于孩子来说,是妈妈,是朋友,更是伙伴,她从不打击孩子,而是遵循孩子天性,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的个体,去理解,去尊重,尝试着从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请不要吝啬你的夸奖


最近,看了一档真人秀节目《爸妈学前班》,邀请了百克力&张杨果而夫妻,前往英国诺兰德学院,与专家一起探讨解决育儿难题。


那期节目主题是“原生家庭”,有一个非常残忍的测试:每个人单独进入一个小房间,在白板上写下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5-10个人,以及和他们的关系,之后依次划掉一个人,将不再出现在自己的生命中,直到留下最后一个。


才要划去第一个人时,果而就哭成了泪人,专家问:“最难的选择在哪”,果而不由自主地说起了自己和爸爸的关系:


“他很少夸我。我小时候得第一名,他不会第一时间说你好棒什么的,他只会说,这个题简单嘛……”


有时候她自己认为做得很好的事情,讲给爸爸听,爸爸也只会说:“还可以吧”。


一个得不到家长肯定和认可的孩子,就像是迷失在黑夜里迷失在大海上的小船,没有方向。


欣慰的是,冷漠的父母在她这里断代了。


因为自己从未得到过父亲的认可,所以果而把曾经不曾拥有的,毫无保留地给了孩子。

因此,做父母,请不要吝啬你的夸奖。


孩子有优点也有缺点,当家长选择对其积极的一面进行关注,并不断鼓励,孩子就能不断发挥其优势,激发出内在的动力,树立信心。


因为对孩子来说,父母的肯定与称赞会让他充满无穷的力量和变好的决心。


那么怎样才能正确的给孩子鼓励呢?


1、夸奖孩子要夸得具体,不要“华而不实”和“虚情假意”的夸奖


有妈妈会说,“我经常夸孩子,但孩子反而不自信,怎么回事呢?”


这时就要看看是怎么“夸”。


对年幼的孩子来说,夸奖不能太笼统、模糊,不能简单地用“你真是一个好孩子”、“你真棒”这样的赞语说说而已,而应对孩子的优点和进步的具体细节给予肯定,使孩子明白“好”在哪里、“棒”在哪里,同时充分感受到妈妈的关注和爱心。


比如有很多父母,特别是老人,经常会夸“我家孩子是世界上最棒的,最聪明的!”这样的夸奖本身就不对,不能让一个孩子从一两岁开始就觉得自己是“天下第一”。


到了外边一看,这么多小朋友比自己厉害,去了学校一瞧,老师天天夸这个夸那个,却不夸我,于是沮丧、厌学,渴望回家,回到那个有人夸的环境。


所以请记得:孩子需要父母看见自己的努力,真诚地为自己鼓劲。


2、不要轻易夸奖太容易完成的事


有的家长三句话不离夸奖,孩子做了一件特别平常的事都会进行夸奖,“哇,宝宝会拍手了太棒了!宝宝吃饭了,真好!”。


这样高频率的夸奖,其实反倒稀释了夸奖的激励性。


用一句大白话说,“孩子也不傻”,他们自己心里有一杆秤,知道什么是他们通过努力完成的事情,什么是轻而易举完成的事。


当我们夸奖他们轻易完成的事时,他们就会疑惑,“到底是妈妈太傻了都没发现这件事很简单呢?还是她觉得我很傻所以无法完成这件事呢?”


久而久之,她就会对你的夸奖免疫,甚至觉得你其实“没眼光”,不懂欣赏和夸奖。


3、用表情、反应传递积极暗示


有时候孩子表现出恐惧,也许并非害怕那件事情本身,而是恐惧成年人的表现出的反应和看法。


比如,幼儿在刚学会走路的时候,不小心摔跤了,这个时候孩子的反应是大哭,还是淡定地自己寻找方法站起来,就依赖于家长的表情和反应。


如果家长表现得惊恐慌张,手忙脚乱地去抱起孩子,这个时候,孩子会从家长的表情中习得情绪反应。


因为家长的反应也暗示了孩子:现在我遇到了一件很可怕的事情。于是,他会因为害怕而哇哇大哭。


如果家长当时的反应较为轻松和淡定,给到孩子的暗示就是,摔跤似乎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我也不必为此哭泣。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孩子表现很好:

见人主动打招呼的时候,我们可以及时给他一个赞许的眼神;

孩子主动和家人分享零食,父母竖起拇指,给他比个大大的“赞”;

孩子准备攀爬时,坚定地冲他点点头,他会感受到爸爸妈妈的信任和鼓励……


在各种细小的时刻,将这些鼓励与信任,通过你的神态和表情传达给孩子,会给他带来积极的心理暗示,他会充满信心与勇气,不断强化那些好的行为。


4、用积极语言替代消极语言


“你这孩子太懒惰了!”

“你为什么总是这么磨蹭?”

“你为什么总不把东西放回原位?”


当看不惯孩子的某种行为和表现时,我们是否也曾如此数落过孩子呢?


其实,反复地强调或是责骂,不但改变不了孩子任何问题,反而可能强化了大人对孩子的负面暗示,告诉孩子:你就是这样的。



或许我们可以这样做:

喜欢乱扔东西的孩子今天没有乱扔,我们可以说:“你会把东西放好耶”,而不是说 “你今天没有扔东西哦”,以此强化他的好行为。


再例如:他今天没尖叫,你可以说“ 你今天很安静”,或 “你会好好和妈妈说话了耶”,而不是说“你今天没尖叫”,因为如果说“你没尖叫”,会间接提示他“尖叫”这件事。


多用积极的暗示告诉孩子该做什么,而不是不断强调他不该做什么。


每个人都希望得到认可、得到夸奖,这是天性,对于孩子更是如此。


好妈妈要时常关注孩子的行为举止,经常夸奖孩子的进步,日积月累,孩子的进步自然就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棒。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LyePtW8B8wMrh2LifTo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