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0-6岁的成长规律,也许很多家长都忽视了......

2020-01-05     小七育儿专栏


前几天,在某地的一场讲座结束后,一位妈妈焦急的走到我面前,问我:小七老师,我家宝宝今年四岁了,可我发现他从小就不喜欢参与集体游戏,也不太跟小朋友一起玩儿,基本都是自顾自地玩儿,可急死我了,您说该怎么办呢?


在向这位妈妈了解一些具体情况,得知孩子并没有心理问题和家庭养育问题后,我给她的回答是:尊重孩子,给他不参与、“不喜欢”的权利!


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都会有着不同于其他时期的各种表现,诸如特别固执、喜欢无理取闹、不专注、喜欢打人等,这些表现也许在家长看来,着实让人困惑。


静下心来想一想,或许,是不是我们并不了解自己的孩子呢?


孩子不是缩小版的大人

央视有一个关于用药安全的公益片,因为错把小孩子当成了缩小版的大人,滥用药物,导致孩子们不仅失去了听力还失去了朋友,一生都被改变了。



孩子在身体上不是缩小版的大人,在精神上则更加不是。


0-6岁孩子的成长阶段是怎样的呢?


0-1岁:顺应并理解孩子,及时回应孩子的要求


孩子刚刚出生时,困扰妈妈的问题大多是:孩子什么时候能规律地吃奶,什么时候可以培养规律地睡眠习惯,要多久才能戒掉夜奶……


很多年轻妈妈们会担心,如果无条件地满足孩子,会让孩子变得无比粘人,会不会因此“不独立”?所以即使是刚刚出生没多久的宝宝,妈妈都急着给他建立规则,有的甚至对孩子施行“哭声免疫法”,马伊琍就曾在微博中反思自己过早培养孩子“独立”的错误育儿理念。



大女儿小的时候,马伊琍就让女儿单独睡在一个房间,每次大女儿深夜里哭着求抱抱,马伊琍都强忍着冲动,认为不抱她才能让她独立,然后大女儿就哭着睡着了。


但是这种教育孩子的方式对孩子的发展是非常不利,大女儿因此有严重的分离焦虑症,对外界的一切事物都存在恐惧。


事实上,对于1岁前的宝宝来说,他有内在的成长需求,随着他一天天长大,他自然而然会逐渐建立内在的规律,适应白天玩耍,夜里睡觉,进食的间隔越来越长。


这个年龄段,对于孩子来说至关重要的不是进行规则教育,而是他的需求能够被积极回应,让他内心形成积极的自我评价。


1-2岁:理解要求,却无法遵守


1-2岁的孩子能逐渐听懂一些指令和要求,但却无法遵守。他们会把东西弄得一团乱,玩具满地扔,吃饭吃几口再跑去玩几下,甚至特别喜欢说“不”。


比如霍思燕的儿子嗯哼,在综艺节目中,当容祖儿和霍思燕邀请他一起唱歌,可怎么劝说他参与进来一起唱歌,他就是不愿意。


最后妈妈霍思燕懂得儿子“最近处于叛逆期”,喜欢说不,于是采用激将法,反着说:“你记住,待会千万别唱!”,果然一招即中,嗯哼随即就开口唱了起来“青城山下白素贞……”


这一幕真是把2岁小孩“喜欢唱反调”的特点表现得淋漓尽致。

美国儿科学会(AAP)总结, 2岁的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会:


不断意识到自我的存在;

认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

开始出现挑衅行为;

要求每个人都按照他的想法思考;

无法通过道理来沟通等等。


这阶段孩子动不动挂在嘴边的“不要、不要”,实际上更清晰地表达是:“我也是一个独立的人”“请尊重我的人格”,当孩子的要求被看到,孩子慢慢就会知道,即使遵从爸爸妈妈的要求,内在的自我也不会丢失,也能被看到,被肯定。


这个阶段妈妈要尽量陪伴在他们身边,认同孩子的自我主张,不要忽视孩子的主张或因为生气对他置之不理哦!


2-3岁:能理解别人的要求,但更加任性而喜怒无常


这个阶段的孩子不仅能理解别人的话和要求,也能清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需求,但他们还不能完全遵守别人的指令和要求,尤其在与小伙伴互动时,他们会表现得自以为是、任性、喜怒无常,需要父母的引导和示范。


有时候,父母常常会为难地发现孩子变得很固执,非要坚持自己的主张和要求,如果不满足,他们就大哭大闹,甚至撒泼。



3-6岁:能遵守简单规则,但依然容易被情绪左右


3-6对的孩子大多时候都是讲理而听话的,但是他们依然容易被情绪左右,遵守规则的状况也是忽好忽坏,有时候你感觉他们很省心,有时候又会觉得他们会故意破坏规则。


当孩子破坏规则时,不要由此产生沮丧感,觉得自己的孩子怎么这么难搞,觉得自己做妈妈怎么这么失败。


接受孩子的成长就是时好时坏的过程,接受孩子某些阶段会出现退行,请放心,他的慢慢地表现会越来越好。


孩子眼里的“大人国”是非常奇怪的。


之前有位微课学员和我说,有一天她带孩子去逛超市,孩子却一直哭泣,当她蹲下来试图用零食哄逗孩子的时候,正好抬头,却蓦地发现,从蹲下身的高度看过去,满眼都是大人密密麻麻的膝盖、推车,根本看不到陈列架里面五颜六色的商品。


她才知道,原来对于大人来说很有趣的地方,在孩子的视觉中却一点儿都不美好。


蹲下来陪孩子看世界,其实就是用“小人国”的视角和思维方式来看“大人国”。


父母可以做些什么呢?

1、学会尊重孩子的特质,尊重成长规律


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个宝宝都是独一无二的,外貌、性格、喜好、特长、脾性,每个孩子都各有不同。


如今最主流、被公认的主要是心理学中气质类型说:


胆汁质:社交家

胆汁质的宝宝特别热情,直爽,精力旺盛,脾气急躁,心境变化剧烈,易动感情,具有外倾性。典型的人物代表如猪八戒、李逵、鲁智深、张飞等。


多血质:梦想家

多血质的宝宝活泼、好动、敏感、反应迅速、喜欢与人交往、注意力容易转移、兴趣和情感易变化等。典型的人物代表如孙悟空、王熙凤、曹操、赵云、薛宝钗等。

黏液质:实干家

平静,善于克制忍让,生活有规律,不为无关事情分心,埋头苦干,有耐久力,态度持重,不卑不亢,不爱空谈,严肃认真,但也有缺乏灵活性的问题。典型人物代表如沙和尚、林冲、诸葛亮等。


抑郁质:思想家

抑郁质的孩子很容易显得孤僻、不合群,但是他观察细致、非常敏感、表情腼腆、多愁善感、行动迟缓、优柔寡断,具有明显的内倾性。典型的人物代表如唐僧、林黛玉等。


孩子气质类型不同,会展现出不同的特点,孩子还可能同时具备多种气质类型。


孩子的气质并没有缺点,只是各自的特点而已,而且人的气质类型也并不一定是单一的,有很多人会同时具备多种气质类型。


2、成长中的“南风效应”,控制好情绪,正确的教育、沟通方式

有则寓言,说北风和南风比赛威力,看谁能把行人身上的大衣脱掉。


北风首先发威、来了一个呼啸凛冽、寒风刺骨,结果行人为了抵御北风的侵袭,把大衣裹得紧紧的。


接着南风徐徐吹动,行人顿时觉得风和日丽,春暖上身,于是始而解开纽扣,继而脱掉大衣。


南风获得了胜利,这就是“南风效应”。


教育也是一样,想要取得好的教育结果,不能一味的激烈狂暴。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一位妈妈,在街边大吼、拉扯甚至辱骂、暴揍孩子。


实际上这种激烈的教育只会让孩子感到恐惧、不安、沮丧、退缩、甚至破坏孩子对妈妈的安全感。


只有我们情绪柔和的向孩子传递温暖和善意才能让孩子更愿意和我们合作。


大人要控住好自己的情绪,管理好自己的心态,才能让孩子在耳濡目染中学会管理情绪,成长为情绪稳定的大人。


3、给孩子鼓励和信任


鼓励和信任是一种很强大的力量,在我们家庭教育中,要向孩子传递积极地鼓励,让孩子获得天天向上的勇气,成就更自信的自己。


如果你都认为孩子是一块朽木,那么她很难突破这个魔咒成长为一颗参天大树。如果你能看到孩子最独特的方面,不断地鼓励她,她就会有信心不断努力,从而走向成功。


每个孩子都是一粒种子,玫瑰有玫瑰的热情,百合有百合的清香,大树有大树的挺拔,小草也有小草的坚强,我们能为孩子做的,就是提供一片可以让他们自然生长的土壤,让他们更好地生根发芽,长成他自己的模样。


我们只需坐在路边为他们加油鼓掌就行了。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NV1Wdm8BMH2_cNUgqDl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