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总是知错不改?其实他需要的是批评教育,而不是批评

2019-11-12     小七育儿专栏


昨天一大早就收到了微信上一位学员聪聪妈的微信分享,是最近的一个关于“熊孩子”的新闻:

郧阳的一个“熊孩子”因为不愿写作业,就被母亲唠叨批评了几句。

没想到他竟然光着脚就跑出了家门,还横卧在道路中央。

这可是大马路啊,过往的车辆非常多,因为男孩赌气躺在路中间,还差点造成交通事故。

最后是交警赶到了现场,耐心的劝解,让他的情绪稳定下来,才将这个男孩劝离到路边。

就因为母亲的几句批评,孩子居然做出这样偏激的行为。

聪聪妈忍不住吐槽了起来,看到这个新闻的时候,瞬间就想起了她的儿子,跟新闻上的男孩同样的臭脾气,经不起任何的批评和挫折!

聪聪打翻了桌子上的水,又骗妈妈说是猫打翻的,本来他妈妈希望通过批评帮他改正的,结果一批评他,他就耍脾气,又哭又闹,还说妈妈不爱他。

用聪聪妈的原话讲,就是一点好都没学到,遇到困难还总喜欢退缩。

其实啊,这样的例子很常见,想批评孩子教育他,却让他发起了脾气,听不进父母讲话,甚至越来越经不起批评。

但是很多人没注意到的关键,是孩子面对批评的反应,其实有很大一部分的原因是跟父母批评的方式有关的。

在《妈妈是超人》中,有一集谈到了霍思燕的儿子嗯哼和妈妈一起去公园选风筝。在妈妈和风筝师傅交谈的时候,嗯哼却不停的打断妈妈和师傅的谈话。

霍思燕严肃批评了他,告诉他在别人说话的时候要尊重别人,更是一个了解风筝历史的好机会。

但是她的这个批评很有技巧,不仅没让嗯哼耍脾气不开心,甚至还主动让嗯哼和做风筝的师傅聊起风筝的历史和趣事。

嗯哼被批评后,不生气,甚至改变自己的这种做法,其实是【成长型心智模式】,拥有这种心智模式的孩子,才能在批评和挫折中成长起来。

很多父母都把孩子受到批评后的不同反应当做是天生的,但其实他们的反应跟父母的批评方式有很大的关系。

而只有正确的批评方式,才能够培养孩子的成长型心智模式。

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人有什么特点?

美国佐治亚大学心理学教授戴维·谢弗,在《社会性与人格发展》书中写到,有研究表明,年幼儿童持有能力增长观,他们相信能力是可以改变的。

固定型心智模式的孩子会认为,努力和困难只会让他们感到自己很蠢,因为我做的不好,我很笨,面对批评也毫不改进。

成长型心智模式的孩子会认为,努力和困难是很重要的东西,能让自己变得越来越聪明,所以面对批评也会用很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这样的孩子有3个特点:

1、做事不容易放弃

面对批评,这一类的孩子不会泄气,不会气馁,不会轻易放弃,更不会自我否定,他们不会轻易的说:“我不做了”、“我不写了”、“我不要玩了”这样的话。

2、很在意自己有没有从一件事情中学到东西

他们会觉得批评和挫折是让自己变得越来越好的东西,并且从中吸取教训。

一个人乐于接受挑战,积极扩展自己的能力,努力从一件事情中学到知识,这才是他未来最大的竞争力。

3、更注重努力和过程

打个比方,如果孩子参加一个画画比赛,他会更注重自己画画的过程,享受画画的快乐,而不是画画比赛评选的最终结果,即使没有得第一也不会大哭大闹。

如果我们能够培养孩子有成长型的心智模式,他就会自信独立,坚持不懈,他会拥抱学习和成长,他会拥有面对挫折的良好的适应能力。

而培养孩子的成长型心智模式的一个很关键的场景,就是让孩子在批评下学会成长,但是有很多的父母,都在用不合适的方式批评孩子。

什么样的批评孩子方式是不合适的?

1、羞辱孩子,并对孩子的人格作出评价判断

比如问孩子1+1等于几,孩子认真的回答等于8,大人说:“怎么会等于8呢,你真是太笨了。”

又或者是孩子吃饭的时候经常把饭弄到地上,大人说:“你是个蠢货,你这么点事都办不好,饭都吃不干净,都是吃到地上去了。”

像“笨”、“不聪明”、“蠢货”、“坏蛋”这样的形容词,其实是在羞辱孩子。即使大人的出发点只是想挑逗一下孩子,可是孩子却总会当真,甚至会流下伤心的眼泪。

在《妈妈是超人》中,邓莎问大麟子2+2等于几的时候,大麟子脱口而出2+2=30!

在沙发上坐着的外婆先是嘲笑了一番,又抱怨了一句:“太笨了,我的天。”

大麟子会是什么心情呢?

孩子僵硬的表情,咬紧的嘴唇,快要滴出来的眼泪,就差把“伤心”两个字写在脸上了。

这些隐性伤害,原本可以避免的。

2、对孩子的行为做出贬损和嫌弃

比如孩子尿尿了,尿到裤子上或者尿在地上,这个时候假如我们很嫌弃他,说:“你怎么又尿在地上了,你都两岁多了,你怎么又尿裤子?”

他会第一时间羞愧,原来自己被父母嫌弃了。

这种责怪和对孩子的行为作出的贬损,不是真正有价值的批评。

3、发泄大人的情绪来表达愤怒和不满

通常我们提到批评一个人,我们想到的是什么?指责、谩骂或者其他,但总归是不好的语气。

比如孩子做错事撒谎,父母说:“你就是个爱说谎的人!”,而不是说“撒谎是不好的。”

经常挂在嘴边那句:“我说的只是气话,你别放在心上”,却恰恰说明了,批评孩子是一个情绪输出口,向孩子爆发出了自己的愤怒和不满。

我们要知道,批评不是发泄大人的情绪来表达愤怒和不满,而是要表达爱和关怀。

批评的核心是描述这件事情,既不是评价这个人,也不是给孩子人格贴上“够蠢够笨”的标签,而是要通过描述,让孩子知道哪里是可以改进的空间和可能。

批评一个孩子的价值是改善和成长,我们是为了让他变得更好,这样的批评才有意义。

那么,我们该如何通过批评孩子,来培养他的成长型心智模式呢?

如何正确批评孩子,

培养他的成长型心智模式?

最棒的亲子沟通,一定是我们能看得见孩子,我们能认可孩子,让孩子觉得他是被需要的。

在这个原则下,有五个正确批评孩子的方法,大家可以参考一下。

1、明确告诉孩子他错在哪里

比如孩子很顽皮,把垃圾扔在地上就跑了。

但这个时候我们不用骂孩子:“小坏蛋这么不讲卫生,这么不听话,老是把垃圾往地上扔”,我们说这些没有用,我们说这些无益于孩子的改变和成长。

那么我们可以告诉孩子他到底错在哪里。

“宝宝,垃圾不能扔在地上”

“宝宝,不要乱扔垃圾”

很多时候大人会觉得说给孩子说对错,他能听得懂吗?其实你只要说的方法对,他一定听得懂,只是表达孩子蠢,孩子不能改变,你要告诉他到底错在哪。

在孩子的世界里,“不乱扔垃圾”比“不讲卫生”好理解的多。

2、给孩子描述他的行为会给别人带来的感受

我们可以告诉孩子,我们的感受以及对别人影响。比如:“你把香蕉皮扔在地上了,别人踩上去会摔倒。妈妈看到了会不高兴的。”

3、批评孩子要就事论事,不要贴标签

不要因为一件小事就评论孩子是个什么样的人,这样孩子会潜意识的认为自己就是这样一个人,那么在听到批评的时候更不会改正。

而最好的办法,就是就事论事,只说孩子在哪些事情上做的不好就行了。

在《妈妈是超人》中,轩轩在拳击场上犯了规,裁判喊了停,可是轩轩还是在不停地出拳。

虽然邹市明很生气,表情严肃,但是也只是针对规则这件事情来说的。

“拳击场上是有规则的,听到铃声喊开始就是开始,喊停就要停,轩轩听懂了吗?”

没有多余的描述,也不会给孩子贴上一个“好胜心强”的标签,极大的保留了轩轩在台上的自尊心。

于是,轩轩认了错,遵守了比赛规则。

4、告诉他怎么做才是正确的

其实教育孩子最棒的机会,往往是他做错事的时候。

所以这时,我们需要让孩子知道做错事后,怎么做才是对的。乱扔香蕉皮后,应该捡起来扔在垃圾筐;外出乱跑撞到人后要道歉等等。

武汉的一个熊孩子在坐电梯的时候,玩心大起,于是将所有楼层都按了个遍。他的爸爸知道后,严肃的批评了孩子,并且还和孩子各写了一份“检讨书”贴在电梯里。

更有趣的是,还有人在检讨书的空白处,写上了大大的三个字“好,点赞”!

这个熊孩子的家长算得上是很有魄力,即让孩子道了歉,知道什么是错;又让孩子写了检讨书,勇于承担不好的后果,于是孩子便知道了什么是对。

其实,家长能这么做需要很大的勇气,能通过这样的方式教育孩子,一定会把孩子教育的很好。

5、批评他的时候,要表达出对他的爱

最关键但是最容易被大家忽略的一点,就是记得告诉孩子:犯了错不是我就不爱你了,而是犯了错我们一起需要去改变。

“宝宝,这次做错了我们改正就好了,你还是妈妈的心肝宝贝!”

“宝宝,谁都会有犯错的时候,爸爸妈妈永远都支持你”

给他足够的爱,他才会有足够的安全感。

小七老师再总结一下孩子做错事后,我们正确批评他的五个小办法:

第一,直接告诉孩子他到底错在哪了;

第二,描述孩子的行为会让别人的感受,以及对别人的影响;

第三,就事论事,不贴标签;

第四,告诉孩子如何改正;

最后告诉孩子,犯了错我一样爱你。

好啦,快用小七老师的办法试一下吧!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CaaQa24BMH2_cNUgkDH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