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自杀率全球第一:大多数的父母,都忽略了这项教育

2020-01-08     小七育儿专栏

上个月,广东12岁的女孩小茹,因为没完成作业被老师当众严厉批评,还打了手掌。小茹一时想不开,从教学楼4楼跳下,结束了年幼的生命。


看着镜头前崩溃痛哭的小茹爸爸,网友感慨:“老师的做法欠妥当,但家长平时对孩子的教育和关爱不足,也得负一定的责任。”


近年来,关于孩子跳楼轻生的悲剧屡见不鲜。


陕西一名10岁女孩因为把糖果带到学校,被老师要求“叫家长”,恐惧之下,女孩选择跳楼自杀。


南京一个9岁的男孩,因为撞碎了学校的玻璃,害怕受到惩罚,留下遗书后从17楼跳下身亡。


官方公开报道的一组数据表明,中国是世界上儿童自杀第一大国。在中国,每年约10万青少年死于自杀,青少年自杀率较上世纪增长了60%。


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发布的《中学生自杀现象调查分析报告》显示,每5个中学生中就有1人曾考虑过自杀。


在上海地区,甚至有近四分之一的中小学生曾产生过“结束自己生命”的想法。


而让孩子们产生自杀想法、酿成惨剧的起因,竟然都是这些日常中的“小事”:


“我闯祸了,爸爸一定会狠狠惩罚我的。”


“今天老师批评我、同学们也嘲笑我,我太差劲了。”


“爸爸妈妈不让我玩手机,他们一点儿也不爱我。”


可是孩子啊,成长的路上挫折不可避免,挑战也只会越来越大。


人生能走到最后、笑到最后的,往往不是那些特别聪明的孩子,而是能持续化解并超越挫折的人。


心理学家甚至认为,在智商相差不大的情况下,挫折商(Adversity Quotient)对一个人事业和生活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较好的抗挫折能力,不仅可以帮助孩子保持健康、乐观的心态,还能产生一流的成绩和创造力。


那么,为什么我们的孩子会如此脆弱和玻璃心呢?

孩子惧怕挫折,主要原因在父母身上

1、经常把孩子跟别人比较


在《少年说》一期节目中,一个女孩在台上说,希望妈妈不要把自己跟别人家的孩子比较,因为如果总是被打击,就“一定会觉得自己很差”。


但妈妈却坚持女儿的性格需要打击,不然孩子会“飘“。甚至有理有据地说“当你很强的时候,我要拍一下你。当你很弱的时候,我要推你一把。”



最后,女孩实在说不过妈妈,哭着跑下了台。

其实妈妈激励孩子的动机是好的,但如果总是把孩子跟优秀的人比较,会让孩子觉得“无论我怎么努力,都比不上别人”,从而陷入自卑,遇到挫折时很容易自暴自弃。


2、喜欢给孩子贴标签


很多家长、老师可能都在孩子面前说过这样的话:


“吃饭不专心,专注力太差了。”


“教了这么多次都不会做,这孩子有点儿笨。”


“这么简单的事都做不好,以后也没啥出息。“

明明只是一件事做不好,大人们却上升到对孩子能力、性格的评价和断言。经常被贴负面标签的孩子,生活中即使遇到一点小挫折,也会习惯性地放大错误、将自己全盘否定,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


3、父母的过度保护和控制


在《妈妈是超人》节目中,妈妈马雅舒对女儿米雅给予了太多的关注和保护。她不让米雅碰沙子等任何不干净的东西,甚至因为米雅一次磕碰受伤,就把客厅的家具全部搬走。

在妈妈的保护下,米雅三岁多还不会自己吃饭,上幼儿园第一天就极度不适应,还尿湿了裤子。面对这些问题,米雅委屈又无助,只会崩溃大哭、呼喊妈妈。


研究表明,过度的管教和溺爱,会大幅压制孩子的个性和能力发育,很容易让孩子患上“习得性无助”。面对困难和挑战,这些孩子会认定自己无论怎样努力都无济于事,从而放弃尝试。

如何培养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1、帮孩子正确认识成功与失败


《最强大脑》曾有一场终极PK赛备受关注和热议。


12岁的李云龙与意大利天才少年安德烈进行记忆比拼。提交结果后,李云龙误以为自己摆放错误,瘫倒在座位上崩溃大哭,主持人、评委反复安慰他说“这只是个游戏”,然而李云龙还是无法振作起来。


李云龙这种“输不起”的脆弱心态,与父亲李勇要求“只能成功不能失败”的虎爸式教育方式有很大关系。

在父亲的高期望和巨大压力下,一次比赛失败都会让李云龙认为“一切都结束了”。


想让孩子抗得住压力、受得了磋磨,先要帮孩子正确定义成功与失败的含义。


“宝宝,不是得第一、赢比赛才叫成功,你认真完成了这项任务,比上一次进步很多,恭喜你也成功了!“


“宝宝,失败是很正常的事情呀!我们一起看看为什么做错了,好好积累经验,下次一定能做得更好!”


2、教孩子学会积极归因


当孩子受挫时,很多家长要么将原因归咎于客观因素,要么喊口号式安慰。


“宝宝摔倒了,都怪这地板不好!奶奶帮你打它。“


“没关系,比赛输就输吧!下次再来。”


这两种说法都不能解决问题。当挫折发生时,最好的办法是将受挫归因于可控制的因素,如努力不够、方法不对、准备不充分等。



比如,“宝宝,你这道题做错了,是因为没有理解题目的意思呢,还是粗心写错了?“


“宝宝,你刚才摔倒,是因为你跑得太快,被地上这块石头绊倒了。以后仔细看路、绕过障碍物,就不会摔跤了。“


引导孩子承担责任,培养起解决问题的能力,才能让他相信自己可以超越挫折、改善局面。


3、给孩子设置难度适中的任务


一些家长向我抱怨说,最头疼跟孩子玩游戏,因为输赢的尺度实在不好把握。


“孩子太争强好胜了,一输就撒泼,非要赢回来才行!”


“我家孩子不自信,游戏难度稍微大一点,就畏畏缩缩、害怕失败。”


其实,孩子不愿意面对失败是很正常的现象。


儿童心理学研究认为,这是人类的自我保护意识和本能反应。只要家长设置好任务难度、帮孩子做好心理建设,多数孩子都可以坦然面对挫折。


小七老师建议,当孩子尝试新事物、不熟悉规则时,家长要多设置些孩子擅长的、低难度的任务。


比如:“宝宝,你第一次搭积木,只要能搭到第三层,就算成功啦!”当孩子体验到成功的快乐时,自信心和耐挫力也会随之增强。


当孩子熟悉规则后,我们再逐渐加大任务的难度和挑战性。


比如:“宝宝,你已经很擅长搭积木了,我们俩现在比赛,先搭到第7层的人就是胜利者!” 始终让任务保持在“跳一跳、够得到”的难度级别,不仅能让孩子能力持续得到提升,成就感也会增加的。


另外,千万不要故意输给孩子,让孩子习惯有输有赢,才能让他调节放平心态,在挫折中成长。


孩子受挫后情绪失控、拒绝再尝试怎么办

女儿6岁时,有一次我们玩纸牌游戏,女儿连输了好几局很不开心,把纸牌扔了一地,气呼呼的跑回房间,不想玩也不理我。


我当时是这样处理的。


1、理解并疏导情绪,不对孩子施压发火


我没有先训斥女儿扔纸牌的行为,而是对她说,“输掉游戏一点也不丢人呀!爸爸小时候玩纸牌,输的次数比你多多了。你刚才学得很快,比爸爸可强多了,你好好练练,赢过爸爸是早晚的事。”


接着我讲了几件自己小时候输牌的糗事,把女儿逗得前仰后合,不仅不再失落难过,还主动提议再来几局。



2、分析失败的原因,激发再次尝试的勇气


再次开始玩的时候,我有意识的启发女儿分析原因,鼓励她不断思考尝试。


“宝宝,上一局你光顾着看自己的牌,这次也观察下爸爸出牌的规律吧!”


“宝宝这次出牌不错哦,看得出来你认真思考了,进步很大!”


在我的引导和鼓励下,女儿越玩越熟练,赢的次数也越来越多,即使偶尔输掉也依旧信心满满,不再有抵触情绪。



3、及时复盘总结,树立超越挫折的自信心


那天游戏结束时,我问女儿:“下一次输掉游戏或者事情没做好,还会不会发脾气扔东西啊?”


女儿不好意思地说:“不会了,生气没有用,我会好好想办法的。"


我赞同道,“说得很对。只要开动脑筋、刻苦练习,就没有困难能打败你!”


最后,小七老师想对家长说,


1、任何一项能力的获得,都需要长期的练习。

如果孩子暂时没有达到你的期望,请不要逼迫,给孩子慢慢成长的时间。


2、孩子一生要面对的挑战已经够多了,家长们大可不必再增加“挫折教育“。


多给孩子一些温暖和包容,才能让他更坚定、更有力地对抗外界的黑暗与压力。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Hf5Mr28BUQOea5Ow4D9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