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位家长朋友跟我聊天时,说到了最近教育孩子的困惑。
这位家长的孩子正上小学,在这之前,全家人都主张“快乐教育”:
对孩子的兴趣全力支持,小时候架子鼓、足球、跆拳道都报过,但每次孩子都是学了一段时间就叫苦不想练了,他觉得,学习还是要以兴趣为主导,既然孩子不想学,就不强迫他学了,平时生活中,也是以鼓励和夸赞孩子为主,很少有批评。
没想到这样的成长环境,却并没有给孩子带来预期的快乐和幸福。
上学后,班里其他孩子坚持兴趣学习,已经有了引以为傲的特长,可自家孩子一路下来都是广泛涉猎、毫无造诣,每次遇到文艺表演和班级活动都往后缩,透着自卑和心虚。
同时,孩子越大越受不了批评和打击,一遇到挫折就说自己“干不好、不是这块料”。
这位家长懊悔地说:“我一直希望孩子能快快乐乐成长、不要那么累,可他现在的样子让我特别心疼,如果小时候对他少一些放任和宽松,孩子现在也许能更开心一点。”
曾经在育儿圈里风靡一时的“快乐教育“,现在受到了越来越多的质疑。很多家长主张”开心就好“,却在孩子小升初时啪啪打脸、饱尝后悔的滋味,有的家长还在孩子长大后,遭到了数落和埋怨。
电视剧《家有儿女》中,刘星抱怨妈妈刘梅没有在小时候逼他一把时,说过这样一番话:“小时候我不懂事,您也不懂事吗?您就应该从小培养我、教育我,得逼着我学呀!”
我相信很多父母的感受都跟刘梅一样委屈:不逼迫不强迫,还不都是为了让孩子开心吗?怎么反倒成我的错了?
那么,“快乐教育”到底对不对呢?
关于这个问题,知乎上一位网友说得很好:“我们反对的是拿快乐做幌子,遮挡自己不肯用心的【假性快乐教育】。
但我会坚定支持那些循循善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善于激发孩子求知热情的家长和老师,他们努力的方向才是【真正的快乐教育】。”
其实,“快乐教育”本身没有错,错的是一些家长对“快乐”的误解和简化,将教育推向了另一个极端,才让孩子用一生为我们的失误和失责买单。
快乐教育的两大误区
1、快乐就好,不强求学习和努力
刘欢老师在《歌手》节目的采访中,谈及对女儿的教育时,用了“后悔”一词。
刘欢女儿的音乐感悟力特别好,一些非常复杂的音程关系,她听两遍就可以全部唱下去。她喜欢弹琴,却不愿意练琴。刘欢夫妇奉行“快乐教育”,于是对孩子的选择做出了妥协。
刘欢感慨:“从小没有迫使她学音乐,现在我觉得有点后悔!”
事实上,刘欢的女儿学不学音乐,都能有很好的出路。
作为父亲,刘欢遗憾的是女儿明明有天赋,却没有在懈怠的时候推她一把,让女儿错失了在音乐领域的成就和另一种精彩的人生。
怕苦、怕累是孩子的天性,很多家长为了快乐就帮孩子逃避枯燥的练习和有难度的任务,这不仅会让孩子滋生懒惰,丧失克服困难的斗志和自我成长的信心,也将“快乐教育”曲解成了“放养教育”、“妥协教育”。
2、只有放纵和自由,没有规矩和原则
之前在微博上看到一位网友抱怨说,自己去电影院看电影,一个熊孩子在座位上跳来跳去、大叫大嚷,而孩子妈妈坐在旁边不管不问。
邻座人让她管教一下孩子,这位妈妈说了一句让人哭笑不得的话:“这就是孩子的天性啊,我不能压抑他的天性!”
小七老师想说,千万别打着“释放天性”的口号,害了孩子。
小孩子并不具备分辨是非好坏的能力,一味放纵孩子的行为、不加约束与管教,只会让孩子对规则和法律缺乏基本的敬畏之心,最终走入歧途。
践行快乐教育
我们到底该怎么做?
1、快乐教育不是享受,而是用努力换来幸福
一位家长曾经问我:我给孩子吃进口的水果、买最好的玩具,年年带他出国旅行,尽力满足他所有的要求,你说他是不是一个幸福的孩子?
如果只看物质条件,这个孩子确实过上了愉悦的生活,但若想让孩子获得长久的幸福,我们父母需要做的事情还有很多。
积极心理学之父马丁塞格曼认为,暂时性的感官愉悦并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幸福的生活是每一天都用自己的优势去创造真实的美好和丰富的满足感。
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只着眼于让孩子看电视、吃零食、打电子游戏,获取短暂易得的快。
却忘记了快乐可以来源于做完家务活、攻克一道难题的成就感,也可以来源于帮助他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满足感,这种通过付出劳动、勤学苦练获得的幸福感,会更加笃定和持久。
说起著名钢琴演奏家朗朗的成功之路,一定绕不开他那位严厉的父亲。
从毅然辞去公职陪伴朗朗进京求学,到举债送儿子参加国际比赛,再到每天6小时、十数年如一日督促陪伴儿子练琴……
几乎每一项都是惊世骇俗的教育之举,而父子俩因为学琴的分歧和郎父的严苛,也爆发过不止一次争吵。
那么,朗朗现在快乐吗、幸福吗?我想是的。
即使每年有上百场演出,他依然保持着每天2小时的练琴时间,每次看到朗朗演奏时热情洋溢、自信从容的神情,我想这应该就是幸福的模样吧。
所以你看,快乐与优秀并不是对立的。
为孩子计深远的父母,应该在孩子有天赋、有兴趣时帮孩子尽力坚持、突破自我,而不是陪着他一起随意放弃。
连成年后的朗郎谈起成功秘诀时也说:“如果你想有所成就,从小就一定要学习、磨练。没有人能随随便便成功,感谢父亲逼我练琴!”
2、真正的快乐教育,是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事实上,“快乐教育”最早是由十九世纪英国教育学家赫伯特·斯宾塞提倡的。
他在著作中指出,“快乐教育”的本质,是让孩子在快乐的状态下学习。
小七老师建议家长们平时这样引导孩子:
1)开放性讨论,激发学习内驱力
一位高考状元家长曾在采访中,道出了自家孩子的两条学习秘诀:
第一,只有孩子自己想学习时,才有可能学得好;
第二,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其中,第一条秘诀指的就是激发孩子学习的内驱力。我们很多孩子小时候,都喜欢撕纸玩,其实这就是激发孩子学习内驱力的好机会。
“宝宝,妈妈给你拿来了彩色纸、湿巾纸、纸箱,这么多不同的纸,你觉得撕起来有什么不同吗?为什么这种纸更好撕呢?“
“宝宝你撕了一个长方形,妈妈撕了一个圆形,还可以撕成什么形状呢,快试一试!“
对孩子最好的引导和回应,不是直接告诉孩子答案,而是通过开放性的讨论和引导,激发他探究和学习的兴趣,因为兴趣和内驱力才是孩子对学习这件事坚持不懈的真正原因。
2)善用方式和手段,让孩子享受努力的过程
在电影《摔跤吧!爸爸》中,爸爸将赢得世界摔跤冠军这件遥不可及的事情定为女儿的目标。
但他巧妙地将这个大目标拆分成打败所有男孩、打败专业选手、赢得全国赛、参加国际比赛等多个小目标,让女儿在一次次的小胜利、小进步中积累起自信心和战斗经验,发自内心地享受摔跤运动带来的乐趣,最终拿到了世界冠军的奖杯。
除了拆分目标,生活中还有许多让孩子享受学习乐趣的方法。
比如:用“加减乘除”扑克牌游戏巩固数学运算;用动画片配音的方式,让宝宝练习口语。
学习可能是辛苦的,但绝对不应该是痛苦的。只要家长们开动脑筋,就一定有方法激励孩子不断前行!
3、爱与规矩并行,内心坚定富足的孩子最快乐
郭麒麟在华少的一档访谈节目中,给华少倒茶时,一不小心将一杯茶水倒溢了,他立刻说道:“不好意思,这杯我喝。”
中国待客之道讲究“茶要半酒要满“,郭麒麟得体的处理方式获得了众多网友的肯定和点赞。
事实上,郭麒麟这份懂礼貌、知分寸的气度,跟父亲郭德纲有很大关系。
他在节目中说,从小父亲对他强调最多的应该就是规矩教育,见了长辈一定要叫“您”、家里的好东西要尽着客人先吃等等,这都是不能坏的规矩。
得益于父亲的严格教育,郭麒麟始终保持着谦逊学习的心态,早早褪去稚气和浮躁,成为了星二代中为数不多的清醒者和努力者,成功实现了自己的相声梦和演员梦。
最后,小七老师想对家长说,世界上有一种后悔,是一个孩子“本可以”达到更高的造诣、拥有另一种精彩幸福的人生,却因为种种原历错过最佳的培育时机。
成长路上,父母的每一次坚持,都是在给孩子的未来添一份底气!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