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深圳一所幼儿园组织的班级活动被教育局叫停,引发了网友的关注和热议。
这所幼儿园的老师要求学生拍摄与自家车的合照,贴到班级墙上,并强调“必须是真车”。
一部分网友无奈调侃:没个好车都不敢生孩子!
更多的家长怒怼老师,认为此举是把孩子区分成三六九等,不仅助长攀比之风,还会损害孩子的心理健康。
不能怪家长们反应强烈,现在幼儿园小朋友之间的攀比已成日常,而且不断升级,孩子说出的话经常让家长不知如何作答。
“奶奶,我不想要这个书包了,班里小朋友都用拉杆箱书包,你也给我买一个吧!”
“爸爸,咱们家车太破了!果果爸爸每天都开跑车接他放学呢!”
“妈妈,鹏鹏家的房子是上下两层楼的,为什么我们不能住那样的大房子呢?”
别小看孩子们的这些问题,如果家长重视不够、引导不当,长大后这种攀比心理可能会产生更严重的后果,促使孩子走上弯路。
最近,长沙的一名大学生晓雯为了还清高额网贷,被迫去黑诊所“捐卵”。而背贷的起因竟然是想买一部苹果手机、办一张健身卡。
腾讯科技曾对全国近8000名高校学生进行了调查问卷,结果显示超21%的大学生有过网贷行为,近50%的人表示有兴趣尝试网贷。
这些大学生网贷得来的钱,62%用于买手机等数码设备,31%则用于旅游、聚餐等生活享受。
很多孩子贷款时可能不会想到,一时的虚荣和冲动消费,带来的是身体永久的伤痛,甚至要付出生命的代价。
如果在孩子小时候,家长就做好相关的教育和引导,这些悲剧也许就不会发生了吧?
孩子为什么会攀比?
1、孩子竞争意识的发育和体现
一旦孩子走出家门、开始社交后,攀比之心就自然产生了。
“小青的裙子好漂亮,我也想要!”
“我的玩具车比瑞瑞的大,好开心呀!”
看到别人的东西好就想要,看到别人羡慕自己的东西就得意,这些真实朴素的情绪流露,都是孩子生长过程中的正常现象。
从某种程度上讲,攀比心理也是一种不甘落后他人的竞争意识,孩子拥有适当的好胜心,并不是一件坏事。
2、对家长言行的模仿
孩子攀比,很多时候是受了父母的影响。
“亲爱的,我周围朋友都换了新款的苹果手机,我也好想买啊。”
“咱们宝宝今天这衣服漂亮,把其他孩子都比下去了!”
如果家长平时经常谈论一些物质的东西,有意无意地与他人对比,孩子耳濡目染,也会处处比较,不愿落后于人。
3、自信心较弱,想借助外物引起关注
早教中心有个孩子小俊,每次来上课一定会带一大包零食,下课后跟其他同学一起分享。
前几天小俊下课后,突然大哭起来。
原来他看到班里另一个孩子也带了一个零食包,而且比他的零食更多更新奇,立刻就慌了,他边哭边说:“我的零食不是最好的了,他们肯定不会跟我玩了!”
目睹了这一幕,我又心疼又感慨,小俊很可能是一个缺乏安全感、有点儿自卑的孩子。内心越不自信,就越倾向于用外在的东西来帮助和证明自己。
他对“最好”的这份执着,只是想寻求朋友和关注而已。
当孩子攀比时,这样做只会害了孩子
1、批评否定,上纲上线
有一次逛商场,看到一个孩子跟家长要Nike的运动鞋,因为班里同学都有。
“一天就知道比吃比穿,你怎么不跟别人比比成绩呢?”
“这么小就追求牌子爱慕虚荣,以后我可养不起你。”
孩子妈妈不由分说教育了孩子一通,我眼看着孩子的表情从期待变成深深的失望,最后索性走到一旁,拒绝再跟妈妈沟通。
当孩子提要求时,其实是了解孩子内心的一个好机会。
武断地否定孩子、给孩子贴负面标签,只会让孩子的这份渴望压抑在心底,与家长的心也离得越来越远。
2、敷衍回避,向孩子哭穷
前阵子,一位小学生的爸爸因为开跑车送孩子上学,被老师和其他家长在群里点名批评,说会引发孩子的攀比心理。
这位爸爸感到很委屈:钱是我辛苦赚来的,不偷不抢,想给孩子最好的有啥不对?如果开跑车就攀比,那是不是你们孩子太脆弱了?
这位爸爸的话还是有一定道理的。
生活中,很多家长面对孩子对物质条件差异的疑问,要么转移话题、敷衍了事,要么用哭穷来误导、教育孩子,本质上都是在回避问题。
就算这位爸爸妥协不开跑车,以后班里的孩子也会遇到别的“炫富”情况,这些家长的行为,跟掩耳盗铃又有什么区别呢?
3、不深究原因,妥协满足
有些家长问我,小七老师,那孩子提要求时,我尽量满足总不会错吧?
其实这样对孩子也不好。
孩子的正常“需求”是需要被看到和满足的,但出于“攀比”心理提出的要求是需要斟酌,甚至是拒绝的。
如果不加甄别和询问,一味妥协和满足,只会让孩子的胃口和欲望越来越大,总有一天会超出家长的能力范围。
当孩子攀比时,我们该怎么做?
1、以平常心对待攀比,接纳和理解孩子的需求
“宝宝,你很喜欢贝贝这个大洋娃娃对吗?妈妈也觉得它很漂亮,也很想玩呢!”
“宝宝,果果爸爸开跑车来接他好威风啊,你也想体验一下对不对?你这么想很正常呀。”
2.、弄清攀比原因,让孩子付出努力换取想要的东西
先引导孩子想一想,想要这个东西的原因是什么?是不是真的需要它呢?
“宝宝,你为什么想要这个洋娃娃啊?是想给家里的小熊找个伴?还是想让其他小朋友都过来跟你一起玩过家家呢?”
弄清原因后,也不要一口回绝孩子,跟孩子讨论寻找其他的解决办法。
“宝宝,我们这个月已经买过玩具了,如果你坚持现在要买这个娃娃,那下个月就不能再买玩具了哦!”
“宝宝,这个娃娃的价格是100块钱,你可以每天帮爸爸妈妈额外做些事情挣工资,挣到100块钱就可以买这个娃娃啦!”
当孩子通过自己的努力得到想要的东西时,会更明白每件物品的来之不易,下次提要求前会更谨慎的思考和评估。
3、将孩子的攀比心向好的方向引导
当代著名数学家陈建功小时候,很羡慕班里家庭条件好的同学。
母亲发现他这种心理后说:“咱家经济条件不如人家,不要跟人家去比吃穿。”
陈建功说:“那我就跟他们比学习成绩!”
母亲又说:“读书、学习都不是怄气的事情,干嘛老想着‘比’呢?你得把读书、学习,思考、创造,都变成生活的一部分,培养对它的兴趣,提升自己的能力。”
陈建功母亲的做法,很值得我们家长学习。
1)坦诚告知孩子家里的情况
成年人内心也有虚荣的一面,总是不肯承认自己现有的能力无法满足孩子的要求。
我希望我们的家长,都能正视问题,对孩子这样说:
“宝宝,爸爸妈妈能力有限,不能像果果家一样买跑车。咱们每个人生来就不同,每个宝宝能拥有的东西、具备的能力也不一样。有些东西我们能比,有些东西是不能比的。”
2)帮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宝宝,生活的幸福感和成就感,源于内心的强大富足,而不是跟人比较出来的。”
“如果你非要比较,那幺爸爸妈妈希望你,多跟人比比努力的程度,而不是比拼物质的多寡;多跟昨天的自己比一比有没有进步,而不是盯着其他人的长处不放。”
让孩子明白,没有人能够永远比得过别人,但每个人都拥有幸福的能力!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
文章来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hans/ZVVAcW8BMH2_cNUgEyT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