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茸,学名松口蘑,别名松蕈、合菌、台菌,隶属担子菌亚门、口蘑科。鲜松茸形若伞状,色泽鲜明,菌盖呈褐色,菌柄为白色,均有纤维状茸毛鳞片,菌肉白嫩肥厚,质地细密,有浓郁的特殊香气。松茸是世界上最珍稀名贵的天然药用真菌,被誉为“菌中之王”,我国二级濒危保护物种。
历史起源
松茸名称的由来历史悠久,最早源于我国。大约7000年前,松茸诞生于我国横断山脉的香格里拉原始森林中。到了宋哲宗元佑年间(1082~1094),唐慎微著《经史证类备急本草》业已启用,因该菌生于松林下,菌蕾如鹿茸,故名松茸。宋代陈仁玉著的《菌谱》中称此菌为松蕈,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把松蕈列在香蕈条下,又称台蕈、合蕈,后经小林义雄考证,认为松蕈即松茸(TricholomaMatsutake)。
生长条件
松茸对生长环境的要求非常苛刻,它只能生长在没有任何污染和人为干预的原始森林中,孢子必须和松树的根系形成共生关系,而且共生树种的年龄必须在50年以上,才能形成菌丝和菌塘,同时需要依赖柏树、栎树等阔叶林提供营养支持,才能形成健康的子实体。 其生长过程也极为缓慢,一般需要5~6年。目前,全世界尚无人工栽培的成功先例。
松茸好生于养分不多而且比较干燥的林地,一般在秋季生成,8~10月为最佳采集期。在出土前,必须得到充足的雨水,出生后必须立即得到充足的光照,另外温度、虫伤、人为暴力采集对菌丝的伤害等因素对松茸的生长也会产生直接的影响。
可以说每一支松茸的诞生都是造物的奇迹。
松茸是亚洲地区的特有物种,主要分布在日本、朝鲜半岛和我国部分地区。松茸在日本被奉为“神菌”。日本人习惯于秋季食用松茸料理,信奉“以形补形”,食之具有强精补肾,健脑益智和抗癌等作用。
中国松茸主要分布在四川、西藏、云南等青藏高原(海拔3500米以上)一带,产量四川为首、品质西藏为佳、名气香格里拉最大。
营养价值
研究证明,松茸富含蛋白质,有18种氨基酸,14种人体必需微量元素、49种活性营养物质、5种不饱和脂肪酸,核酸衍生物,肽类物质等稀有元素。另含有3种珍贵的活性物质,分别是双链松茸多糖、松茸多肽和松茸醇。
其中松茸醇、异松茸醇等药用成分,具强身、益肠胃、止痛、理气化痰、驱虫等功效。还有治疗糖尿病及抗癌等作用。据日本有关资料报道,松茸菌抗癌效果可达90 %以上!
而“松茸多糖”具有抗肿瘤活性的功效,能提高人体的自身免疫能力,有抗肿瘤、抗菌、抗病毒、抗真菌、抗糖尿病、抗炎的功效,是食药用真菌中抗癌效果较好的一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