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的一辈子其实不长,童年,少年,青年,中年和老年这五个阶段,每个人的成长背景,家庭环境,父母之间的相处和交流方式,为人处世的社交理念,对待孩子从个人生活,习惯品德,教育方式,会培养出各种不一样的人格,这样的人格往往伴随着人生的每一个阶段。我们从小被灌输的遇事处理的理念和态度,参加工作后在面对新环境和新场合,新事物会展现出不同的表现行为,它影响着我们对事物的多重看法和理解。
有这样两个弟弟,年龄相差15岁,大弟弟在聚餐这种社交的场合会提前端茶递水递纸巾,主动点菜抢买单,大家都说这男孩子极好,会关注细节及时补给,但他这种方式奇怪的却交不到朋友和长辈长久的喜欢,也有认为让人觉得主观。小弟弟很关注长辈和小伙伴的口味,关注菜单价格,想吃什么自己默默看,等别人点得差不多自己再加上,上菜以后会先给长辈夹菜。
跨越了一个时代的生活环境和教育背景,我从弟弟们身上偶尔会发觉自己身上在不同的时期会有这这两种情形出现。这两种表现型人格和讨好型人格,前者自信但接受不了打击没有抗压能力,后者内向但很能隐忍,靠自己的乖巧得到想要的,两个弟弟分开看都有优点,但是放在一起做同一件事感觉会更丰满。
经营家庭和从事管理有许多共同之处,我既希望弟弟会表现也要顾及他人感受,但是这些需要时间和耐心,资金,就花钱让弟弟学习自己点菜和买单,给他一点点的金钱让他学会分配,慢慢培养他长大以后会有完整的思路充分思考事情的稳妥性。
这五年来的教育孩子的经验,以前认为教育他执行,节约,勤劳和尊重他人这些良好的品格,忽略了孩子其实会有比大人更敏感的感知,若不重视内心真正的需求,它的认知会随着年龄的增长扎根更深,对想要的东西不具体,被动指挥接受。
参加工作后对个人和企业来说都会是很吃力的成长过程,企业需要花钱付工资也要花钱培养。时间,在任何一个人的青年阶段,在企业中都是属于力争上游的年龄,前有家庭压力,后有新人追赶,我们只把工作当任务在完成,忽略其中的细腻,企业用我们,是无条件的接纳,我们在企业也有这五个阶段的成长过程,公司用资金和时间像培养自己的孩子一样,弥补我们在成长中缺失的多方面教育,愿意倾尽财力去做的公司,在行业中很难得,而我们许多人对这样的教育也许不理解,能看到的只有它在不断付出,期望员工梦感知并感恩,它不是在简单的做生意,也是在做一件很有意义和社会价值感的事业。
公司经营需要员工在做事时能做一步想三步,不管是研发或是生产,只做好一部分,可能后面会有万一,而大部分人接受的处理方式只是做完就是做好了,全身心投入工作,以教育孩子的视角挖掘发现自己存在的缺点,生活不再只是简单的完成一日三餐,工作不再是把事情做完就行,因为没有完美的我们,在做着不甚完美的事情,又在这不完美中弥补缺角,我们终将会感知到自己的思维更加丰满一点点,为自己在公司所学习的东西又让自己的能力增强了一点点。(产品部 翁秋君)
编后:
有没有觉得,工作就像是走动的时钟,每天都重复做着相同的事情,日复一日,在辞职退休前,永不变化,永不停止,是不是非常地枯燥无味?
如果你真的觉得工作非常枯燥,那么你就要警惕了:先回忆一下你工作的初衷,再把你的初衷和现在的想法比一比,你能得出你经历着这段工作时间后心态上的转变。比较过后,你有没有堕落?你有没有后悔?
只要你的心态不是想着这份工作很无聊,那么工作就会越来越不无聊,工作当中的乐趣也会越来越多。不要把你的工作当任务,任务是无趣的、枯燥的,发掘工作的乐趣才能长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