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一名微课学员在群里诉苦:“这娃真的没法带了!我太难了。”
原来是因为那天早晨,21个月大的女儿怎么也不肯吃早饭,妈妈把热腾腾的饭菜喂到嘴边,女儿却一直喊着“不要不要”。
好不容易拿小零食哄着把饭吃完了,准备先把孩子送到姥姥家,结果女儿往地上一坐,小嘴一撅:“不不不!”
妈妈着急了,眼看着上班就要迟到了,忍不住发了脾气,女儿也躺在地上大哭起来,折腾了半个多小时才出门。
结果是:上班迟到了一个多小时,耽误了重要的会议,被老板批评。
“要是偶尔一天也就算了,可是最近这段时间一直都是这样!问什么都说不要不要,全家人都跟着崩溃了!这孩子真是没法伺候了。”最后这位妈妈无奈地说。
她的遭遇很快引起了群里其他学员的共鸣,表示孩子月龄相仿,自己每天快被这些“不不不”魔咒烦死了:
“叛逆期这么快就来了?!特别爱和我唱反调!”
“我说东他就非要往西,我越说不可以他就越起劲儿。”
“简直没法伺候了,一个劲儿说不,没办法啊,只能顺着小祖宗来。”
其实小七老师想说的是,家长们不需要对孩子说“不”这么敏感。你的孩子有时候只是在表达自己的想法,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拒绝和叛逆。
我们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转变观念,不要急于否定和压制孩子,而是试着把“不”当成一个孩子思想独立的信号,去探寻孩子背后要表达的情绪。
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并不是在拒绝你
一、孩子爱说“不”,是适龄行为
在孩子1岁半到2岁的阶段,他们的自我意识大爆发,语言也开始成熟,能学着说一些简单的词汇。通常在这个时候,孩子会开始乐此不疲地说“不”,以此来表达强烈的自主意识。
耶鲁大学40年研究成果显示,孩子的自主性从1岁半左右开始发展,喜欢以自我为中心和唱反调,常挂嘴边的口头禅就是“不行”、“不要”、“不”。
有没有宽心一些?原来是适龄行为啊!就像6个月左右要开始吃辅食、1岁左右开始学步一样,说“不”,也是孩子的必经阶段。
特别是对于年龄小的孩子来说,“不”就是个特别顺口、说来很简单、直接、好玩的词儿。
所以家长与其生气、苦恼,不如调整认知,放平心态,把注意力放在解读“不”背后的含义上。
二、简简单单的一个“不”字,背后的内涵有多丰富?
(1)孩子有自己的计划
比如妈妈招呼说“吃饭啦”,结果小孩来一句:“我不想吃饭!”
这个时候有的家长会生气:“我辛辛苦苦给你做的饭!你不吃拉倒,下午你饿肚子我也不管!”
其实,那一刻孩子真正想说的很可能是:“我现在还不能吃饭,我把手头的事忙完就来。”
他在客厅里游荡,心里正装着某个小计划,要把某件事做完才行——这件事可能只是转移一个玩具,也可能只是把绘本的某一页翻出来看一眼。但他没法表达这么复杂的意思,只能蹦出一句“不”。
(2)孩子感到害怕
有一次,我有个同学从外地来出差,我跟孩子说:“咱们要跟一个叔叔一起吃晚饭,是爸爸的大学同学。”
小家伙马上叫起来:“不要!我不要跟那个叔叔一起吃晚饭!就不要!”
如果这个时候我说:“那可不行,我们都跟叔叔约好啦!”或者“拜托你大方一点儿好不好!”甚至“你如果不跟我们一起去,那你就没晚饭吃了!”……
孩子或许不得不跟着我一起去,只是大家心情都不会太愉快。
但我那一刻停了一下,没有去回应和反驳他那个“不要”,而是说:“你是不是一想到要跟一个陌生的叔叔吃饭,就觉得有点紧张?”
孩子欣然说:“对啊!”
于是我跟孩子详细讨论了一下见陌生人的感受,并且说:“爸爸小时候也有这种经历呢,特别害怕跟陌生的大人一起吃饭。最后终于鼓足勇气去了,发现好像没有想象中那么可怕!”
经过几番沟通,孩子终于放下忧虑,同意和我们共进晚餐。
(3)孩子需要帮助
女儿的幼儿园老师给我讲过一个故事。
有一次,老师请一个男孩帮忙,去把另一个小朋友带过来。男孩说:“我不去!”
她当时第一反应是很不高兴,心想,你怎么就不能去帮我这个忙呢。但是她停了一下,想看看这个孩子为什么说不。她问:“如果你去把他带过来的话,会有什么问题吗?”
小男孩说:“我去带他过来的话,他肯定坐着不动,可我又拉不动他!”
哦,原来如此。他有点畏难,需要帮助。
所以你看,很多时候,我们确实是听到了孩子说的话,但很多时候,我们也很可能并没有听懂他的话。
家长如何应对
一、家长自己不要经常说“不”
有位教育从业者说,她曾做过一次实验,就是全天开着摄像机记录一个妈妈带孩子的过程。回放时,那个妈妈自己都震惊了,她一天里对着孩子说了多少次“不”。
孩子的第一模仿对象就是父母,当她每天收到的信息里大量的都是“不”这样的否定词汇,那自然她也首先学会了说“不”。
有一次,我到了邻居家做客,她的两个孩子正在玩玩具。忽然,哥哥把一辆玩具车丢在地上,妹妹也学着把娃娃扔了出去。
妈妈没有指着他们的鼻子说“不可以”,反而告诉他们“娃娃会疼的”、“车车会坏的”、“我们要把它们收拾好”。
于是,孩子们把玩具抱了起来,心疼地抚摸了几下,随后在妈妈的指引下,放回在原位。
只有父母和孩子说话少用“不”,告诉他们一些正面的语言,孩子才不会再继续模仿这种说话方式。
二、利用游戏化解矛盾
当孩子说“不”的时候,家长千万不要较真动气,不然就会演变成一场亲子间的斗争,让大家都筋疲力尽。这个时候不如选择用轻松的游戏方式化解,能够更好解决问题。
比如妈妈要求给孩子换尿布,孩子大声说“不!”,这时,如果妈妈强行把孩子抱起来,孩子肯定会哭闹。
那么妈妈可以说:“我们来比赛吧,看谁爬到卧室更快?”
然后,妈妈跟孩子一起爬,让孩子追赶自己,这样就成功避免了“不”,而且孩子还是笑着进了卧室,换了尿布。
三、巧妙利用孩子的模仿天性
这个年龄段的孩子特别爱模仿,因此面对我们希望她做的事情,我们可以巧妙利用他们模仿的天性。
有一次,准备出门了,我喊女儿:“宝宝,我们换鞋出门好吗?”
“不!”
于是我不再多说,只是把孩子的鞋拿出来放在旁边,然后自己坐下来开始穿鞋,还自言自语道:“我要出去玩了,我先把鞋穿好,这样才能出门。宝宝,你要不要和我一起出去玩啊?我们一起穿鞋。”
这个时候,女儿就自己跑过来了,跟着我一起完成穿鞋的动作。
四、请求帮助
不知道大家有没发现,孩子特别喜欢大人请求帮助的时刻。如果我们把命令的语气变成请求,孩子就会特别乐意配合。
比如,当孩子玩完玩具,地上乱糟糟地,我们想让孩子收拾整齐,与其说:
“把玩具收回箱子里!”
不如说:“你能帮妈妈把玩具放到这个盒子里吗?”
五、帮助孩子拓展表达方式
小侄子在大概两岁的时候,口中除了说“不”,什么都不会。
这种情况,持续了大半年。但是随着姐姐给小侄子教会更多的词汇,并且引导他多说“要”、“可以”、“好的”,小侄子总说“不”的情况,也就逐渐减少了。
孩子在很多时候说“不要”,不一定是真的不要,很有可能只是一种说不的习惯。帮助孩子扩大语言表达方式,有助于让孩子逐渐摆脱总说不的惯性
其实说“不”只是孩子最初跟世界的一种沟通方式,只要我们细心聆听孩子背后的需求,你会发现他们真正想表达的东西五花八门。
不如从今天开始,不跟孩子较劲,用更巧妙的方式面对孩子的“不不不”吧!
关于育儿,或许你还有很多问题
没关系,小七老师一直关注家长们的需求
我们将不断推出能解决大家育儿问题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