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很多小伙伴和菲李一样,
小时候沉迷小卖铺无法自拔,
还记得当年的很多零食,
光听名字就让人口水直流,
比如北京烤鸭、唐僧肉、香菇肥牛……
年幼的菲李起初只是觉得这些零食好吃,
直到某天一时兴起,
去看了下包装上的成分表,
才发现这些“肉”的用料,
不过是一些面粉面筋,
突然就了有了一种上当的感觉。
长大后,菲李才越发明白,
能将素食做成肉味,
这种以假乱真的功夫有多了不起,
毫不客气地说,
世界上有无数人,都曾被“假肉”救过命。
所谓的假肉,就是用各类蔬菜、
豆制品做成的仿荤菜,
比如现代的素鸡、素鸭,以素仿荤,
口感味道与真肉难以分辨,风味独特。
这种吃法在古代就已经非常流行,
据《《东京梦华录》记载,
北宋开封城里的厨师,能烹饪出假河豚、
假元鱼、假蛤蜊、假炙獐等绝佳的菜品。
古人推崇仿荤菜,
有一大原因是后来佛教的盛行,
无论是寺庙里还是俗世中,
一心向佛的人都不愿吃肉,
于是素食斋菜成了一大主流。
但吃斋菜不一定就是吃得简单,
实际上古时候很多寺院的斋菜,
都极其讲究和很美味,
在如今的很多寺院,
也能吃到这样精致的斋菜。
比如用马铃薯、胡萝卜、豆腐衣、
黑木耳、厚菇等食材制成的炒蟹粉;
用冬笋干、紫菜、黑木耳、
绿豆粉等食材制成的海参排翅。
而菲李印象最深的应该是素排骨,
厨师用藕切条做骨,面筋或油条做肉,
做出来的滋味和真排骨一般无二,
简直让人惊叹。
仿荤菜的大量出现,
据说还因为很多人出于种种原由,
不能吃肉,但又都一时半会戒不了荤腥,
于是就依靠着这些仿荤菜来解馋。
还记得小时候看过的一部电视剧,
叫做《满汉全席》,
主角奉命要为皇帝做一道红烧熊掌,
但当时的宫里,
熊掌已经因为某种原因被皇帝禁止食用。
因此要是拿真熊掌做菜,
主角就会遭到杀身之祸,但皇命难违,
于是主角最后用芋头加上各种调料,
做出了以假乱真的红烧熊掌,
既完成了任务,也保全了性命。
故事虽然有些夸张,
但用素菜做假肉却并非虚构之事。
现如今很多香港人是崇尚吃素的,
但连日嘴里没个肉味又感觉难以招架,
于是就有人用面粉、面筋做成牛羊肉,
能烤能煲,滋味也是不差。
在香港还有许许多多的素食餐厅,
主打各种素食斋菜和点心,
比如斋烧鹅、素鸡、斋义烧、斋鸭肾、
斋鲍鱼等斋菜,味道都很不错哦。
当然啦,仿荤菜这种“假肉菜”,
出现的最大原因可能还是因为穷!
在那个穷苦的岁月,肉可不是谁都吃得起的,
真肉吃不到,吃假肉过过瘾也是很正常的。
仔细想想,
豆腐干与花生米同嚼,有火腿的味道,
这种在现在人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事,
却是金圣叹一生念念不忘的秘密,
可见那会吃肉有多难得。
在《中华小当家》中,
也有不少以素菜做肉的经典美食,
比如邵安的豆腐三重奏。
这是将豆腐条制成面条,
将豆腐干制成肉干,
以绝佳的口感让评委倍感惊艳。
而小当家的妈妈,也曾在饥荒年间,
用一碗麻婆豆腐拯救了李提督的命,
其中至关重要的绞肉,
其实是用大豆制成的。
而这样的故事在历史上相信也不少见,
人类用自己的智慧,
使自己无论身处何种环境,
都能享受到美味带来的快乐滋味,
这是一种让人惊叹的创造力。
古人吃仿荤菜是为了滋味,
现代人吃仿荤菜可能更多是为了健康和养生。
在英国有个叫理查德的男子,
他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肉食者”,
一顿能吃下两份牛排,
而他的太太乔安娜因为担心他的身体,
就想尽办法让他吃点素食。
最后乔安娜悄悄将丈夫的食物都换成了素食,
她用豆制品和素食肉丸,
搭配各种香料伪装成肉食,
成功骗过了丈夫,让对方吃了一周的素。
要说明的是,仿荤菜这种“假肉菜”,
不是一种将就,而是一种全新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