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2月大女嬰為什麼心力衰竭?

2019-07-24     中原健康問答

李媽媽2個月前誕下一名女嬰,本是件喜事。可後來隨訪時,醫生卻發現女嬰呼吸困難,進而查出心力衰竭、肺動脈高壓等嚴重症狀。當地決定將女嬰轉往河南省兒童醫院進行進一步治療。

CT檢查發現肝臟瀰漫型血管瘤

住院後,醫生為女嬰完善CT檢查,發現其肝臟存在大量瀰漫的血管瘤,肝臟內部陰影密布,整個肝臟幾乎已經被血管瘤填滿。



女嬰肝臟CT


正常肝臟CT

此時,女嬰心衰的情況逐漸加重,血壓明顯降低,難以維持,隨時都有生命危險,必須馬上手術!

介入血管瘤科主治醫師狄奇表示,「肝臟瀰漫型血管瘤,往往形成廣泛的肝動靜脈瘺,使肝靜脈血流量增加,令人體血流動力學改變,導致心臟問題進一步加重,甚至心力衰竭,危及患兒生命。介入微創治療在肝血管瘤的治療上有明顯優勢,但孩子的病情仍需要多學科共同努力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

醫院迅速召開多學科會診討論,考慮肝臟血管瘤的問題採取介入微創的辦法,儘可能減少創傷的同時迅速解決肝臟問題。

介入手術將血管瘤「一網打盡」

為了治療女嬰的血管瘤,狄奇決定採用「栓塞顆粒+彈簧圈」雙管齊下進行介入封堵。但擺在他面前的,還有兩大難關。

一是數量關:女嬰肝臟內幾乎被血管瘤填滿,要將這些血管瘤「一網打盡」,需要周密的手術計劃及精妙的技術。

二是年齡關:女嬰僅2個月大,麻醉風險高,體內臟器也很脆弱。因此手術時間需要嚴格控制。

術中,狄奇在女嬰腹股溝處開一個針眼大小的口,在DSA造影下置入一根血管鞘,再沿著血管鞘插入一根頭髮絲粗細的導絲,沿著導絲置入一條導管,導管在DSA的引導下順利進入女嬰的動脈,一路順流前行,到達肝臟附近。此時DSA造影下可以清晰地看到血管瘤影響下的異常肝動靜脈。

血管瘤影響下的異常肝動靜脈

準備工作已經完畢,該對血管瘤發起總攻了。狄奇將栓塞顆粒和彈簧栓通過導管依次置入肝動脈的不同位置,將給血管瘤供血的血管一一封堵。沒有供血,血管瘤就像無水的植物,迅速凋零死亡。術後DSA造影顯示,女嬰的肝臟內的病變已經完全消失,其血壓也恢復正常。




術後異常血管消失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fYvJGwBmyVoG_1Zy7O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