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長海/文
糖尿病現在基層比較多,這與生活方式改變,壽命延長、基因遺傳等有關,但問題是三四十歲發現的病人,也開始吃藥,打針,或吃藥加打針,這個周期確實長了。人類有沒有辦法擺脫針藥的壓力呢?
我覺得這應該成為人類糖尿病防治的必須目標,而這個目標有什麼原因實現不了呢?
觀念是重要的因素因素,過去好長時間的宣傳和教育,糖尿病是終身性疾病,而終生性疾病似乎要求等同於終生服藥。如此邏輯下,怎麼去突破呢?而西方醫學的標準一直堅持這樣的邏輯,我們主要是附和。
這裡他們的依據是糖尿病胰島分泌激素的問題,通過生態細胞學堅定的認為這是根本原因,病源所在,但疏忽了胰島素高低與外圍環境變化的影響,而很多時候,這個外圍是根本問題,關鍵因素。因此,對於血糖的控制並不是只有藥物或打針一個方向,特別是對於胰島素還有分泌或者抵抗的情況。一些人減肥後血糖正常、一些人控制飲食後正常、一些人改變了焦慮的生活方式正常了、一些人改變了性格也可以正常,而這些方式的選擇很多是自然療法,比如跑步、節食、減肥,或者服用一些中藥、藥茶等。而農村中很多發現的往往可以採取這樣的方式。
糖尿病防治過去講五駕馬車,飲食、運動、藥物、教育、檢測,實際上核心是教育。教育是一個帶有預防治未病價值的有效方式,對於糖尿病早中晚期都有重要的意義,可惜很多時候做的並不夠。見到了不少的病人,只要一次血糖高了,基本上當地就開了降糖的藥物,這其實不好,忽略了人體自身的修復和改良,應該給他們緩衝一到兩月,很多人在這其中改良了生活,血糖正常。對於一些病人,只要血糖控制不住,直接就胰島素了,這個在西方沒有問題,但是在中國並不符合國情,能口服還是口服為好,但為什麼控制不住呢?很多時候是方法不對,藥量或者服藥的堅持不夠,或者沒有用對藥。有些控制血糖胰島素一天打到了40以上,血糖竟然紋絲不動。這肯定是用藥不當所致,同時也要觀察他們飲食的控制情況。
當下基層很多病人需要一個規範的指導,不過遺憾的是,很多人並不一定就能夠得到。一方面是基層缺少內分泌專科的醫生,另一方面是自己對自己身體的疏忽大意。有時候看似都有健康的檔案,但這種檔案的建立並沒有根本的解決問題。就如一天四五十單位的年輕病人,如果再控制不住,他們該怎麼辦?
任何時候都不要忘記了自身具備的潛能,特別是農村,高血糖的發生有環境變化的重大關係,對於家庭生活改善後飲食結構的變化都需要一個有效的改良,不然單純的眼睛盯著血糖,而這邊並沒有為控制身材、控制飲食、降糖減油控鹽做出努力,那麼很多時候並沒有什麼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