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嬸兒,你聽說了嗎?老李家的兒子今年才30多歲,中風了,躺在床上起不來了。」
「啊,那老兩口後半輩子咋過啊,這中風不是老年人得的病嗎?這咋30多就這樣了。」
「可不是,隔壁村的老孟家女婿才27、8,剛有了二胎就中風了,到現在還嘴歪眼斜,說話不利索呢。」
上面這段對話發生在咱們航空港區的一個普通的村子裡,兩位阿姨談論的中風,其實就是腦卒中。
在河南省省立醫院成人康復科,來做康復訓練的患者中70%以上都是因為這種疾病。
偏癱、肢體障礙、語言障礙、口眼歪斜、吞咽困難......這些都是腦卒中發病後常見的後遺症。
腦卒中是由於腦部血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導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腦而引起腦組織損傷的一組疾病,具有發病率高、死亡率高和致殘率高的特點,患者年齡多在40歲以上。
但是,近幾年腦卒中的發病年齡呈下降趨勢,中青年甚至青少年患有腦卒中的人群不斷增多,小琴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小琴今年12歲,是一名初中生。一天中午放學回家,她突然覺得手臂發麻,於是趕緊告訴了爸爸媽媽。小琴的父母覺得小孩子正在長身體,有個腿疼手麻的也很正常,就沒在意,讓小琴下午如常去學校了。
誰都沒有想到,小琴到學校後情況越來越嚴重,下午時,整個左半邊身體都失去了知覺,老師發現後第一時間聯繫了小琴的父母趕緊將孩子送到河南省省立醫院就診。
神經內科副主任醫師王美娥接診了小琴,憑藉多年臨床經驗,王美娥主任根據小琴的症狀迅速判斷,立即打電話向神經內科路永剛主任彙報情況,並通知科室醫護人員迅速為小琴開通綠色通道,立即安排影像檢查,準備用物。
根據影像檢查結果,小琴被診斷為急性腦梗塞。考慮到腦卒中後遺症的嚴重性,路主任不忍讓年僅12歲的小琴留下缺憾,立即召集科室醫生進行會診,共同討論治療方案。
經過反覆討論,最後醫生們確定了小琴的治療方案,並指派副主任醫師王安海作為小琴的管床醫生,為小琴進行治療。
王安海主任採取控制病情發展與積極尋找病因相結合的診療方案,一邊為小琴進行藥物治療,一邊利用全腦血管造影術、心臟發泡實驗等檢查手段尋找小琴發生腦梗塞的原因。
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小琴情況逐漸穩定,但考慮到小琴年齡較小,如果不做後續處理,不能排除復發的可能性。於是王安海主任又為小琴採取了一系列預防手段,給小琴的健康再築一道屏障。
目前,小琴的肢體力量已經基本恢復,下床走路已經沒有任何問題,但在姿勢的控制上還需要進行康復訓練來逐漸調整。
訓練中的小琴愛說愛鬧,康復治療師們都十分喜愛這個「皮孩子」,看到小琴一天天恢復,小琴的父母也漸漸放心,就目前情況來看,很快小琴就能夠康復出院、重返校園了。
小琴的故事並不是個例,我國腦卒中發病率年輕化趨勢相當顯著,我院還曾接診過一名14歲的動脈夾層患者,這足以為我們敲響警鐘。
神經內科路永剛主任告訴我們:「我們在臨床中常常遇到這樣的例子:有人突然一隻手沒勁了,過一會兒又恢復了,就以為沒問題,等到再次發作時再去醫院,已經錯過了最佳治療時機,就很難再恢復肢體功能了。身為醫務工作者,我們的健康教育普及工作還需要更加努力。」
快速判斷症狀是腦卒中救治的第一步,也是贏得搶救時間的關鍵,可謂「時間就是大腦」。請大家熟記「中風120」口訣, 三步識別腦卒中 :
1看(1張臉): 不對稱、口角歪
2查(2隻胳膊):平行舉起,單側無力
0聽(聆聽語言):言語不清,表達困難
如符合上述情況,應立即撥打120醫療急救號碼,或快速前往附近有中風救治能力的醫院就醫,而不是留在家裡自己觀察,更不是反覆找親朋好友協商,貽誤最佳的救治時機。
作者 | 張傲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