扁桃體、腺樣體反覆發炎要不要摘?兒科專家這麼說

2019-06-27     中原健康問答

每逢暑假,河南省兒童醫院耳鼻喉科就會颳起一股「摘桃」風。這顆「桃」,既不是毛桃,也不是蟠桃,更不是獼猴桃,而是人體中的器官——扁桃體。除了扁桃體,還有不少患兒是來摘除腺樣體的。

扁桃體、腺樣體反反覆復發炎,孩子常常打針吃藥,可折騰不少家長。但對於手術摘除,許多家長在此之前有所擔心:「畢竟是個器官,說切就切了?」「聽說扁桃體有免疫作用,切了反而有害?」不少家長甚至糾結了一兩年,常常在深夜魂不守舍地聽著扁桃體、腺樣體發炎的孩子呼嚕聲陣陣,被孩子突然坐起長呼一口氣嚇得不敢睡眠,最後痛定思痛,痛下決心在假期選擇給孩子做摘除手術。

對於頻頻發作的扁桃體、腺樣體,該不該摘?為此困擾的家長,不妨讓河南省兒童醫院耳鼻喉科副主任醫師許瑩告訴你「解題思路」是啥。

扁桃體和腺樣體有什麼用?

扁桃體指齶扁桃體,它是位於咽部兩側粉紅色的一對小肉團。只要你面對鏡子,張大嘴巴壓低舌頭,就能看見啦。

腺樣體又稱為咽扁桃體,附著於鼻咽頂壁和後壁交界處,兩側咽隱窩之間。

人們常把重要通道稱為咽喉要道,而從位置上看,扁桃體和腺樣體可謂咽喉上的「橋頭堡」,仿佛隨時準備防禦來自外界的入侵。

事實上,扁桃體和腺樣體並不只是「裝裝樣子」。它們由淋巴細胞組成,在兒童時期,尤其是2~6歲時,是活躍的免疫器官。它具有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作用,可以抑制細菌和病毒在呼吸道內生長、擴散。

扁桃體和腺樣體病變

面對病菌的攻擊,這兩個「橋頭堡」也有失敗之時。此時,細菌和病毒就會在其上繁殖,造成炎症反應,表現出的症狀就是扁桃體腫脹、化膿、疼痛,腺樣體肥大等。對於免疫力較低的小朋友而言,症狀會較成人更加嚴重。

如果炎症反覆,就容易轉變成慢性扁桃體炎,更有可能出現全身性併發症,引起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炎、急性心肌炎等。

兒童因腺樣體肥大堵塞後鼻孔及咽鼓管咽口,可發生多種症狀,表現為睡眠時張口呼吸,舌根後墜常有鼾聲,夜寐不寧,鼻分泌多,說話時有閉塞性鼻音,語音含糊。長期張口呼吸會致使面骨發育障礙,上頜骨變長,硬齶高拱,牙列不整,上切牙外露,唇厚,面部缺乏表情,形成「腺樣體面容」,也會引發分泌性中耳炎,以聽力減退、耳朵悶脹為主要症狀。

切還是不切?

對於青春期前的兒童而言,扁桃體是比較重要的免疫器官,切除可能會降低免疫功能。所以面對急性扁桃體炎,一般建議保守治療。但遇到以下幾種情況,需要進行手術:

1.慢性扁桃體炎反覆急性發作,1年發作4次以上;

2.扁桃體、腺樣體過度肥大,妨礙吞咽、呼吸,形成腺樣體面容;

3.慢性扁桃體炎已成為其它臟器病的病灶,如引起風濕性關節炎、急性腎炎、急性心肌炎等,或引起周邊器官疾病,如中耳炎、鼻竇炎等。

武豪/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CHfxqmwBvvf6VcSZNe2Q.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