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朔散文從中興到末路,再度復興是否可能?主題崇高的美文應提倡

2019-07-12     好奇文史談

1楊朔散文由中興到末路

在上一世紀五六十年代和八十年代初期,楊朔的散文興盛一時。

1961年,楊朔隨中國作家代表團訪問日本,廣泛會見了日本各界作家和藝術家:川端康成、中島健藏、石川達三、井上靖、龜井勝一郎等人。歸國後楊朔寫出了好幾篇反映日本風土人情的散文,其中著名的有《鶴首》、《櫻花雨》等篇章。這一年4月,《人民日報》第八版刊登了《櫻花雨》。散文運用「以物喻人」的方式,把美軍駐紮在日本的勢力稱之為風雨,把日本人民比喻成在風雨中傲然獨立的櫻花。毛主席讀完這篇散文後,特意在標題旁邊寫道:「江青閱,好文章。閱後退毛。」

這是楊朔散文得到領袖的肯定!

1961年是楊朔寫作生涯里的高峰。在《櫻花雨》之前,楊朔就已經寫出了《荔枝蜜》、《雪浪花》、《茶花賦》、《迎春詞》等名篇。1961年12月,楊朔的散文集《東風第一枝》出版發行,收錄了包括《櫻花雨》和《茶花賦》等名篇在內的散文共計21篇,合計65000字。第一版首印107001冊,很快售賣完畢。1964年1月在北京印刷到第4次,這一次更「暢銷」,共計印刷了201000冊。在六十年代初期,楊朔散文可以說取得了巨大成功!當時文壇上的很多名家如冰心、曹禺、周立波等人紛紛撰寫文章,盛讚楊朔的散文。《人民日報》、《光明日報》、《中國青年報》、《解放日報》、《文藝報》等各大報刊也紛紛刊登評論文字,對楊朔的散文給予高度肯定。

楊朔採風

但是,十年浩劫令楊朔與眾多藝術家一樣遭遇了不公正待遇。尤其是楊朔被劃定為與丁玲,陳啟霞是一夥的,對他的打擊很大。楊朔多次被請出去接受批評。在「自我檢討」里,楊朔說道:「我不應該用稿費買房子。無產階級作家怎麼能買房子呢?這是變修的表現,我受了資產階級思想的腐蝕。」對於自己「精心」創作的散文,楊朔更是無情地予以「否定」:「我不是他們中的一個,不了解他們的思想感情,更無從體會到他們的歡樂和痛苦。我胡亂地寫了些東西,可笑啊,大半是概念的,缺乏生活,沒有感情,我在筆下侮辱了我所尊敬的人民。」

1968年7月,楊朔請求上級允許他給毛主席寫信,被拒絕。8月3日,楊朔在家中吞服大量安眠藥,終年55歲!

楊朔遺像

八十年代初期,隨著改革開放的春風吹遍神州大地,楊朔散文再度興盛起來。在各大院校編纂的「散文選篇」以及「現當代中國文學史」里,楊朔散文占據重要位置。甚至比很多散文名家如冰心、巴金、魏巍、劉白羽、秦牧等人所占的篇幅還要多,楊朔單獨作為一個章節來論述。可見在那時候,楊朔散文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的地位。也正是在這一時期,楊朔散文被大量選入大中學《語文》教科書里,《茶花賦》、《荔枝蜜》等,成為大中學生可以背誦的篇章。毫不誇張地說,70年代出生的學生對巴金寫了什麼散文可能沒印象,但對楊朔散文印象深刻!

楊朔與巴金

解凍的土地迎來了文學創作的又一個繁榮期。對楊朔散文的推崇「催生」了所謂的「楊朔模式」。在各大文學雜誌的投稿散文中,十有八九是「楊朔式」的:先描寫一個景物,然後以物喻人,或者托物言志,最後結尾有一個主題的升華。比如石頭象徵什麼,河水象徵什麼。「楊朔模式」成為八十年代散文創作的一個「樣板」。而這也就意味著,當一種寫作方式成為「樣板」時,必然會走向它的「反面」:創作者和讀者都變得「審美疲勞」,力圖尋找新的寫作方式。

荔枝蜜封面

在八十年代末期和九十年代,甚至在新世紀,中國散文漸漸走出「楊朔模式」,出現了所謂的「文化小品文」,如汪曾祺和賈平凹等人對生活閒情逸緻的嘗試;以及所謂的「文化大散文」,如余秋雨、祝勇等人對歷史的重新解讀;更有甚者在近些年來,「非虛構寫作」成為一種「全新」的散文創作方式,力圖對紛紜蕪雜的當下進行開掘和把握;這成為改革開放後散文創作的三個主攻方向。「新散文」的成功表明,所謂的「楊朔模式」已經「落伍」,不僅僅是「式微」的過程,而是逐步被「否定」的過程。九十年代,作家梁衡寫了《論『楊朔模式』對散文創作的消極影響》一文,指出「楊朔模式」「本質是假的,是一個叫人忘記自我,為空頭體系服務的假模式。」更有學者毫不留情地指出:「楊朔模式」就是一種「八股文」,應該拋棄!

這是楊朔散文在上一世紀短短三十年間,被極力推崇——否定——再推崇——再否定的過程!

楊朔

2楊朔散文的特點,它的藝術性在哪裡?

不能否認,楊朔散文是很有藝術性的。以他第一本散文集《東風第一枝》為例,所收錄20幾篇散文都「短小精悍」,平均每篇才3000多字。名篇如《茶花賦》和《荔枝蜜》,只有1600多字,《櫻花雨》2200多字,最長的《世界之王》也不過3300多字。搞創作的朋友都知道:一篇文章寫得長容易,寫得簡短則非常難!楊朔的散文都是千把來字,可以說「惜墨如金」。

東風第一枝封面

1961年秋天,有熱心讀者給楊朔寫信,提出了這樣一個疑問:「我總覺得你的散文有個共同的特點。究竟在哪裡,一時還捉不住。你能把你自己寫作散文的想法告訴我麼?」由此可見,在楊朔散文剛剛形成自己獨特「風格」時,就有讀者敏銳地發現了他散文創作的一些特點。

在給這位讀者的回應里,楊朔透露了「答案」:「我在寫每篇文章時,總是拿著當詩一樣寫。我向來愛詩,特別是那些久經歲月磨練的古典詩章。」這可以說是揭開「楊朔散文」密碼的總鑰匙:

1,尋求詩的意境,必然會把散文寫得像詩一樣簡潔。

2,尋求詩的意境,必然會尋求散文結構的精嚴。

3,尋求詩的意境,必然會尋求思想情感的耐人尋味。

4,尋求詩的意境,必然會尋求「功夫在詩外」的主題升華!

5,尋求詩的意境,必然會達到像詩一樣的、整體性的玲瓏剔透!

這是楊朔散文最突出的5個特點,也是他獨特的藝術魅力!

茶花

在同樣給這位讀者的回應里,楊朔還有這樣的想法:寫散文可以運用「詩的意境」,寫小說能否運用「詩的意境」呢?楊朔也寫過小說,《三千里江山》描寫的是志願軍抗美援朝的英勇事跡,曾獲朝鮮國旗勳章第二級,在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詩意」。楊朔理解的「詩意」很全面:「杏花春雨,固然有詩,鐵馬金戈的英雄氣概,更富有鼓舞人心的詩力。」突出表現在散文里就是,他嫻熟地運用花草以及其他「事物」,象徵出「英雄人物」的不凡氣概和光明希望!

三千里江山

結構的精巧,註定了在簡短篇幅里「首尾呼應」,因此他很多散文的結尾模式是,主題有了崇高升華:

《茶花賦》的結尾是這樣:

一個念頭忽然跳進我的腦子,我得到一幅畫的構思。如果用最濃最艷的朱紅,畫一大朵含露乍開的童子麵茶花,豈不正可以象徵著祖國的面貌?

《荔枝蜜》的結尾是這樣:

他們正用勞力建設自己的生活,實際也是在釀蜜——為自己,為別人,也為後世子孫釀造著生活的蜜。

《櫻花雨》的結尾是這樣:

風雨能夠摧殘櫻花,但是衝風冒雨,櫻花不是也能舒開笑臉麼?趕明兒,風雨消歇,把霜雪也似的花兒該開得多麼美,多麼盛啊。如果櫻花可以象徵日本人民,這風雨中開放的櫻花,才真是日本人民的象徵。

「托物言志」,「寄景抒情」,是中國古典詩歌的精髓。楊朔散文追求「詩意」,是他在散文領域進行的新探索:《詩經》里的「桃之夭夭」,屈原里的「凌籮」,陶淵明的「菊花」,王維的「竹子」,王安石的「梅花」,青松的高潔,荷花的出污泥而不染,到楊朔的散文,是從古至今一脈相承的「詩意」風格!他散文的一個總體特質,正是中華古典詩意與現代生活完美結合的典範!

茶花的純美

3今日還能復興楊朔式散文嗎?

楊朔散文被認為形成了一種「模式」,甚至被認為是一種「八股文」,就在於他特意追求「詩的風格」。中國的律詩是需要一種「模式」的,要「合轍押韻」,追求平仄。在《東風第一枝》「跋」里,楊朔寫道:「動筆寫時,我也不以為自己是寫散文,就可以放肆筆墨,總要像寫詩那樣,再三剪裁材料,安排布局,推敲字句,然後寫成文章。」散文寫作普遍意義上的「形散而神不散」,在楊朔這裡行不通了,含蓄與節制,繼承了中華古典詩歌的風格,也繼承了中華古典散文的風格,不像今日的「文化大散文」一樣,是大水漫灌式的,一萬甚至幾萬字可以是一篇散文。但其達到的藝術效力,實際上來說,卻遠遠沒有一兩千字的楊朔式散文更加好!

楊朔在北京家中

梁衡先生評價楊朔的散文是一種「虛假模式」,這個觀點令人難以苟同。美國華裔學者夏志清在談到文學創作時有一個著名論斷:創作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作者首先要具備巨大的想像力和真誠!尤其是這個「真誠」,相信搞創作的朋友都能理解,一部成功的文學作品,絕對不是依靠「虛情假意」能創作出來的!

不能懷疑那個時代作家們的真誠性

楊朔原名楊毓瑨,1913年生於山東蓬萊。26歲那年參加八路軍,隨軍轉戰河北山西等地,從事文藝創作。解放時期任戰地記者。新中國成立後又隨志願軍入朝採訪,寫出了抗美援朝的長篇小說。1956年,楊朔擔任中國保衛世界和平委員會副秘書長,亞非團結組織副主席。從履歷上來說,他可以說是一位「革命家」,真誠地歌頌新社會的正義、光明、美好,抨擊帝國主義的黑暗、奴役、強權,楊朔在這方面創作的散文是實實在在的,因此,我們不能懷疑他進行創作時的「真誠性」,也不能認為他的風格與現在的風尚「不一樣」,就「否定」了他的藝術性!

楊朔散文具有獨特的藝術魅力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精神。一個時代也有一個時代的文學。楊朔散文是在特定歷史背景下出現的,因此要結合具體的時代去看。他的散文在歷史上幾經起落,能引起比較大的爭議,這從一個側面也說明,他的散文寫作方式還是有所發展和創新的。尤其是在今天,我們寫文章要力求簡潔、節制;要主題崇高、讚頌美好;要玲瓏剔透,像孩子一般簡單、純粹、天真、樂觀,令讀者體會出「功夫在詩外的」另一番美學滋味,楊朔散文仍然需要我們大力去學習和借鑑!


感謝閱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Qg9XWwBUcHTFCnfvWip.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