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真的以胖為美嗎?也許你有什麼誤解,明朝的一次選美參考一下

2020-02-26     好奇文史談


大唐盛世


唐朝以胖為美。這幾乎是史學界一個普遍認識。我們欣賞唐代的古畫也能看出這一點,女士們大多呈現出豐腴姿態:《簪花仕女圖》里的女子們幾乎都是臉若銀盤,面如朗月;《虢國夫人游春圖》里的女士們都雍容大度,一派富態;《搗練圖》里的女士們體型健碩,看起來很有力氣。


簪花仕女圖


唐朝留下了"燕瘦環肥"的成語,說得是宮廷里兩大美女趙飛燕和楊玉環,趙飛燕很苗條,楊玉環很肥碩。從這個成語可以看出,"唐朝以胖為美"這種認識並不準確,"瘦"和"肥"都是當時的審美標準。從古畫里也能看出來,比如在《步輦圖》里,抬著唐太宗的侍女們身材就非常苗條,與《搗練圖》里的侍女們完全不同,按理說抬步輦比搗練還要費力氣,應該由體型壯碩的女子來抬才是,但很顯然,唐太宗認為體型苗條的女子們比較好看,符合大眾的審美標準。


步輦圖


"胖"是一個中性但稍微有點貶義的字。現代女子們幾乎都避免讓自己的體型發胖,千方百計進行減肥,保持身材苗條才是最美的!這是我們當代的審美標準。當我們說"唐朝以胖為美"時,首要一點必須要明白,所謂的"胖",胖到什麼程度才能稱之為美?據史料記載,楊玉環的身高大約在1.68米左右,體重大約在120斤左右,說實話,這個體型真心說不上"胖"!


影視劇里的楊貴妃


《紅樓夢》里的林黛玉和薛寶釵可以與趙飛燕與楊玉環做對比,林黛玉體型瘦弱,薛寶釵體型豐滿,因此賈寶玉說:"姐姐猶如楊妃,也體豐怯熱。"惹得薛寶釵很不高興。從這裡可以看出來,薛寶釵與林黛玉相比是"體豐",也即身材很豐滿,但遠遠沒有達到"胖"的程度。


薛寶釵


因此我們可以說,楊玉環的體型是"豐滿",而不是"胖"!


我國古代的宮廷崇尚"後宮佳麗三千",因此每到皇帝大婚之時,就會舉行選民女入宮儀式。在紀曉嵐所著《明懿安皇后外傳》里,記載了明代天啟年間,明熹宗的一次"選美"活動,可以參考一下:


明熹宗


這次選美的年齡要求是13歲到16歲之間的女子。在正月里到京師集合,大約有5000人。明熹宗分派內監進行初選。以100人為一個單元,由年齡大小排列次序。首先看的是身材,也即高矮胖瘦,不符合標準的會在第一輪遭到淘汰,這樣淘汰的有1000多人;第二天再次揀選,查看耳朵、眼睛、口、鼻、發、膚、肩、背等,只要有一項不符合標準的,就淘汰。剩下的讓她們背誦籍貫、姓名、年齡,聽她們的聲音是清脆還是渾濁的,稍微有點口吃的也會被淘汰。這樣又會被淘汰2000多人。第三日,宮廷會派遣管理宮女的老者們,把剩下的女子引入密室,再次詳細考察,這樣又淘汰1000多人,最終入選的宮女只有300人。這300人也不是定評,而是還要在宮中進行考察,歷時1個多月,觀察她們的性情、說話方式、做事能力;辨別性格是剛強還是柔弱,聰明還是愚笨;最後再從300人里選出50人來,這些就是皇帝的妃嬪了。


清朝的選秀女


由此可見,古代宮廷選女不是一個簡單事情,要通過很多關卡和考核,完全符合標準的才能入選!

評選的首要標準就是不胖不瘦!

因此我們可以說,唐朝不是"以胖為美",而是"以豐滿為美","胖"和"豐滿"完全是兩個概念!


唐朝仕女


唐朝以女子的豐滿為主要審美標準,原因有這樣4個:

第一:唐朝國力雄厚,老百姓生活水平高

杜甫詩云:"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人們具備這個生活條件,吃得好自然就體型健碩豐滿。唐朝人認為豐滿比較好,也是因為這樣有面子,表明自己的生活質量高。


唐朝物質生活富足


第二:唐朝文明發達,崇尚多元文化

據有關資料顯示,當時與唐朝進行交往的東西方國家多達130個。許多外國人來唐朝經營貿易,甚至做官。不說長安,僅廣州就有20多萬外國人。可以想像,如此多的外國人來到唐朝,帶來了不同的文化、生活習慣、審美習慣。包容性讓唐朝人的審美觀念趨向於多元化。


唐朝仕女普遍很豐滿


第三:唐朝經濟文化的繁榮,展現出一種健旺的生命氣息

從唐朝古畫可以看出,女子們身上表現出一種生機勃勃的、有朝氣的力量。這就是一種健旺的生命氣息。"倉廩實而知禮儀",盛世的繁榮在女子的容貌體態上表現出來,也體現文明的生氣勃勃。


唐朝仕女


第四:宮廷對審美的引領作用

在古代,宮廷掌握著各方面的話語權,"上有所好,下必趨之,"宮廷的崇尚標準會在民間風行起來。春秋時代有這樣一個典故:"楚王好細腰,宮中多餓死",楚王喜歡身材苗條的宮女,於是宮女們都開始節食,以讓自己的體型瘦下來,甚至有人因此而餓死!不同的朝代有不同的審美標準,但從總體上來說,上行下效,唐玄宗喜歡體態豐盈的楊玉環,民間便流行體態豐盈的審美標準。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wbFMgXABjYh_GJGVH5m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