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
在2000多年歷史進程里,孔子和儒學對中華文明造成了深遠影響。但到了近代,受一些外來學說影響,儒學受到質疑。"孔家店"成為人人撻伐的對象,恨不得掃進垃圾堆而後快。儒學誠然有很多不足,但它的優秀之處也有很多。文化傳統的繼承是"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儒學也不例外。優秀的地方應該堅持,不足之處應該去掉。用"理性"來取捨儒學的"好壞",而不是單純地"否定"!網絡上經常看到這樣的情況:只要一說到孔子和儒家,就引來一片罵聲,認為孔子學說是"落後"的、阻礙歷史發展的,這其實是一種沒有理性、不懂感恩的表現!
孔子講學圖
儒學有一套"知行合一"的行為規範。普遍意義上我們這樣來"總結":三綱五常四維八德。
三綱就是君臣、父子、夫婦。
五常就是仁義禮智信。
四維就是禮義廉恥。
八德就是孝﹑悌﹑忠﹑信﹑禮﹑義﹑廉﹑恥。
另外還有什麼五倫: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
等等。
孔子周遊列國
儒家這些"規範"是在漫長歷史發展中形成的。漢朝人加上一點,唐朝人加上一點,宋朝人加上一點,於是儒家的"規範"越來越多。正如我們從上面看到的,不管這"綱"那"常",這"維"那"倫",都有"重複"之處。難怪明朝大儒王陽明在研究儒學時,感到困惑,覺得儒學"紛繁蕪雜",在日常生活里實行起來很麻煩。直到後來他深入研究儒學義理,才"發明"了"心學",用一個"心"字,把這些理論貫通起來。王陽明心學是對儒學的一個重要發展。
諸子百家各有優秀之處
但不管怎樣,儒家所堅守的這15種價值觀念:
禮義仁智信,溫良恭儉讓,忠孝廉恥勇。
還是很有正能量,值得我們永遠傳承下去的。
孔子
禮就是禮儀。是人作為"人"的一種行為規範。在客觀外物上,禮是固有規律,因此朱熹解釋"禮"也就是"理";在"人"身上,禮是正心修身之規則:尊卑有序,長幼有序,做事有規矩,體態端莊。
義就是因地制宜,因時制宜,因人制宜。義也就是宜。宜也就是合適。該做的去做,不該做的不要去做。人有善惡之心,有剛毅之氣,是為義。
仁就是"人"。就是"人心"。客觀外界的規律為"道","道"在人的內心為"德","德"的本質屬性為"仁"。"仁"字有"二人"組成,因此仁者愛人,不僅愛自己,還要愛別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是為仁!
智就是智慧,這個不難理解,
信就是誠信。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禮義仁智信
溫就是溫和,態度謙遜。不僅自己態度安詳,對待別人更和顏悅色,如此才能與人搞好關係。
良就是善良,良心。
恭就是恭敬。對待自己所做的事要恭敬,對待別人要恭敬。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才能和諧共處。
儉就是節儉。以勤儉節約為美德,不以奢侈浪費為美德。
讓就是謙虛。不爭不搶,與人為善,與人為伴。
溫良恭儉讓
忠就是忠誠,這個也不難理解。
孝就是孝順,孝敬,這個更容易理解。
廉就是廉潔奉公。清廉。只有清廉才能得到百姓愛戴。清廉才能為老百姓做更多事情。清廉才是一個人的崇高品德。
恥就是羞恥、慚愧、人人都有羞恥之心。人人都知道廉恥。知恥者慎行。人非聖賢,孰能無過,過而知恥,繼而改之,才能為君子。
勇就是勇敢。自強不息,敢於擔當,只有百折不撓的精神,人才能取得一定成績!
忠孝廉恥勇
以上這15個儒家的價值觀,統稱為"道德"。道是宇宙的客觀規律,德是人心對宇宙規律的內在觀照。人只有具備道德,才能對世界和自身準確認識!
儒的內涵十分寬廣
儒學是古老的文化傳承。它不是由孔子"發明"的,而是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始終貫穿的一條主線。早在3500年前的甲骨文里就有"儒"字,是一個人求雨、或者齋戒沐浴的形象,說明那時候,"儒"主要是指能夠"溝通天地"的人物。
儒字的演變
儒家尊崇的一系列人物:伏羲、女媧、神農、炎帝、黃帝、唐堯、虞舜、夏禹、商湯、周文王、周武王……待至中華封建王朝時期繼承儒學的人物:董仲舒、朱熹、程頤、程顥、王陽明、李贄等人,再到近代的所謂新儒家們,可以發現一個十分清晰的脈絡:儒家學說才是中華文明的正統文化觀念!上下5000年的中華文明,可以用一個"儒"字一以貫之!"儒"是中華文化的支柱!如果缺少了"儒",中華文化將很難傳承下來,也很難繼續傳承下去!不管我們喜歡也好,不喜歡也好,這一點是很難否認的!
仁者愛人
儒學不是一成不變的。"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推陳出新是儒學發展的要義。儒學在春秋時代由孔子煥然一新,孔子之後由孟子煥然一新,孟子之後是董仲舒,董子之後是程頤程顥和朱熹,朱熹之後是王陽明……儒學在不斷發展出新理論:理學、心學、新儒家!
文化要不斷傳承
中華文明上下5000年的歷史是很輝煌很偉大的。與世界上任何一種文明不同,中華文明有自強不息的勃勃生命力,會不斷在傳統文化的基礎上,創造出嶄新的中華文化。一種文化只有不斷好好呵護、繼承發展、推陳出新、大力弘揚,才能始終具有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