罕見的佛教倒傳印度現象:中華文化2次影響印度,法顯重建印度史

2019-09-27     好奇文史談

古代印度風情

佛教是從印度傳入中國的,這是常識。但似乎沒有更多人知道,在中國吸收佛學思想的過程中,也發生過中國佛學「倒傳」印度的現象,漢文經典被翻譯成梵文,在印度大地上廣為流傳!

禪學在宋朝達到發展的高峰

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這個現象:為何中國人極大發揚了佛學「大乘」思想,並「倒傳」印度?以佛學為媒介引發的中印兩國文化交流,並非「單向」的,中華文化最起碼有2次對印度造成了重要影響!

敦煌鹿本生壁畫

1.史籍上關於中華文化影響印度的記載

關於中華文化倒傳印度有很多歷史記載。宋朝的贊寧是一位得道高僧,著有《宋高僧傳》。《高僧傳》里記載:在梁武帝時期,吐谷渾夸呂可汗派遣使者來華,向梁武帝請求佛像和佛學經典。梁武帝便把自己創作的《涅槃》、《般若》、《金光明》等經書103卷,交給夸呂可汗的使者。使者回去後把漢文經典翻譯成當地文字。當地也有很多僧侶,從青海西達嶺北很多國家都如此,不久又傳揚到五天竺。不僅梁武帝時期的佛學經典傳到嶺北諸國,漢人的《論語》、《毛詩》、《孝經》等儒家經典,也廣泛傳播到「西域」及嶺北諸國。車師國更是把《論語》和《毛詩》列入官府子弟的學習教科書,與漢地是一樣的。待至唐朝,西域很多屬國又派遣使者來華求取《易經》和《道德經》,翻譯華文為梵文。《舊唐書》一九八《天竺國》記載:

有咖沒路國,其俗開東門以向日。王玄策至,其王發使貢以奇珍異物及地圖,因請老子像,以及《道德經》。

《新唐書》二二一上《西域列傳·天竺國》記載:

咖沒路國獻異物,並上地圖,請老子像。

咖沒路國是五天竺的一個邦國,新舊唐書都記載這個國家向唐朝請求《道德經》以及老子畫像,可見在那時候,中華文化已經對印度有所影響。實際的情況是,中國的「求道」者到印度去,不僅把印度的佛學思想「拿來」中國,同時也把中華文化傳播到印度去。玄奘取經的路線是經過西域嶺北歷經10多年才抵達印度,這是一條遼遠的路。其實在當時有一條近路,那就是通過四川雲南等地抵達印度,玄奘不知道這條路線!那時候很多求道者和商人,經過這條「便捷」的路線往來中印兩國,因此在玄奘抵達印度後,在市面上見到了很多蜀布和竹器!

唐帝國與戒日王朝

在玄奘所著的《大唐西域記》里,記載了這樣一件事,玄奘奉戒日王的邀請,與拘摩羅王一起去參加佛學大會,戒日王對「摩柯至那」來的高僧非常好奇,兩人談到了唐太宗:「五天竺有很多人都會演唱《秦王破陣樂》,秦王真的有這麼偉大麼?」玄奘向戒日王解釋道:「所謂的至那,是前一個王朝的名稱,大唐,是現在皇帝的國號,皇帝沒有繼承皇位時稱秦王,現在已經繼承大統,成為天子!」戒日王道:「讚頌偉大的秦王!」從這些記載可以看出,中印兩國的文化交流是雙向的:印度的佛學思想影響了中華文化,中華文化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印度!

戒日王會見唐玄奘

2.中國大乘佛學思想倒傳印度,對印度佛學造成了影響

較早關於中國佛學思想傳播到印度去的,是一首叫做《證道歌》的著作。

唐朝後期,佛學已經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學者們對佛學思想有了廣泛認識,在學習的過程中,也不斷把它加以「中國化」:禪宗的出現,就是唐朝佛學「中國化」的具體表現。

菩提達摩祖師

中國禪宗的祖師爺是來自五天竺的菩提達摩。菩提達摩是南印度人,屬剎帝利種姓,相傳是香至王的第三個兒子。他在梁朝普通年間乘坐商人的海船抵達廣州,隨後北上洛陽等地弘揚禪學。但真正把禪學發揚光大並完全「中國化」的,是禪宗的五祖弘忍和六祖慧能,實際上在後來,禪學的主要思想就與菩提達摩沒有什麼直接聯繫了,因為已經變成完全「中國化的思維」!

禪宗二祖,《慧可調心圖》

唐玄宗年間,永嘉玄覺禪師拜謁禪宗六祖慧能,在即將離開時與慧能耍開了「機鋒」:慧能道:「你離開是不是太快了?」永嘉禪師道:「本來就沒有行動,何談太快?」慧能道:「誰能知道有行動沒行動呢?」禪師道:「聰明的人自然會分別!」慧能道:「看來你非常善於辨別的意思!」禪師道:「辨別難道是意思嗎?」慧能道:「沒有意思誰會分別呢?」禪師道:「分別也不是意思!」慧能道:「好啊,好啊,你再在這裡住一宿吧!」時人稱之為「一宿覺」。永嘉禪師回去後,學徒們都知道他「開悟」了,爭先跟他去學習!永嘉禪師創作了《證道歌》,說明自己得道的過程!當時在中原有不少印度僧人,聽了《證道歌》後非常欽佩,後來他們回國,便把《證道歌》帶了回去,印度的僧人都去學習《證道歌》,稱之為來自中國的大乘佛經!

禪宗六祖慧能大師真身

印度大乘佛學傳到中國後,啟發了中國佛學思想也既禪宗「頓門」的誕生!待至宋朝,禪宗已經是中華佛學的主流。有一次天台宗的宗學湛然禪師,與含光禪師相見,含光向湛然道:「有一位印度僧人,對佛學的空宗非常有研究,曾向智凱禪師請教,『聽說中華禪學能分辨善惡,通曉圓缺,明白行止,它的功德在佛學裡公推第一!』印度僧人再三叮囑含光禪師,一定要把禪學經典翻譯成印度文字,我願意拜在禪學門下。這位印度僧人認為:中國禪學的思想境界之高,已經超過了南印度的空宗大師土多行龍樹!」由贊寧禪師在《含光傳》里記載的這個史料,可以看出,宋朝時中國禪學思想的深度,已經超過印度本土佛學,印度僧人來華求道就是一個證明!

3.中國「取經者」:法顯、玄奘等人的著作,重建了印度史

佛學能在五天竺誕生,由釋迦摩尼創立,並非偶然,這與五天竺百姓的民族性格有很大關係:古代的天竺人擅長玄學思辨,不擅長面對客觀現實,這一點與中國人是完全相反的:我們是既重視客觀現實,也擅長玄學思辨,二者是中庸的,不可偏廢!這就造成中國人對待歷史極其重視,因此上下5000年積累的歷史典籍「不計其數」,成為這個星球上歷史記載最為豐富的國家!印度的「歷史記載」則是一派「混沌」。即便我們翻開他們的古籍:《吠陀經》,《奧義書》,你看到的也不是歷史記載,而是神話!不得不承認印度人的幻想天馬行空,「天上地下吹得沒棱沒沿!」因此,通過《吠陀經》《奧義書》等印度古籍來了解印度歷史,是非常不靠譜的!

吠陀經

印度可以說是一個沒有準確歷史記載的文明!

因此他們要了解自己的歷史,就必須求助於外界!

在這裡,我們必須提到4位中華的偉大人物,正是他們對印度歷史進行了明確記載,那就是法顯、玄奘、義凈和馬歡!

唐玄奘郵票

法顯

法顯本姓龔,是山西平陽人。他上有3個哥哥,都因為各種原因夭折。因此法顯的父母從小把他施捨在寺廟裡,3歲時就出家,20歲時受了大戒。晉安帝隆安3年,法顯與慧景、道整、慧應、慧嵬等同仁,到天竺求取戒律!法顯去天竺的理由很明確,就是求取「戒律」,以彌補中原各大寺院戒律的缺失!

法顯像

法顯西行的路線是陸路,當時他從長安出發,經過今天的甘肅蘭州市,再至青海西寧、張掖、敦煌、若羌、和田、葉城,塔什庫爾干,然後向西,經過今天的巴基斯坦,達爾德斯坦、旁遮普省北白沙瓦,再折向南,抵達北天竺……這與後來玄奘取經的路線是基本上一致的。

法顯西行路線

法顯西行求取戒律的過程十分艱難,要穿過大沙漠、大雪山。法顯跟隨商隊經過沙漠,有時候起了大風,道路迷失,他們只能通過辨認死人骨頭來觀察方向。在路上遇到去天竺的僧侶,結成夥伴的有接近10人,但半路上有人因為盤費缺失,只能折回去求取盤纏,法顯只能和五六個同伴繼續前進。有人在半路上就死去了。在翻越那竭國小雪山的時候,風雪大作,同行的慧景口吐白沫,對法顯道:「我已經沒有希望了,你們趕快走吧!不要大家都凍死在這裡!」說完就停止了呼吸,法顯抱著慧景放聲大哭:「你的目的地還沒有達到,就死在這裡了,這都是命中注定的啊!」他們只能拋下慧景的屍體,翻過嚴寒的小雪山,繼續向南天竺跋涉!

法顯西行壁畫

法顯西行求取戒律的過程總共花費了15年時間,遊歷了天竺30多個大大小小的邦國。令人驚嘆的是,法顯還乘船渡過保克海峽,抵達獅子國——也既今天的斯里蘭卡。並在獅子國居住了2年,尋求到多部中原沒有的經書。這時候法顯已經離開中原很多年了,他在天竺尋求的戒律、經書、佛像,十分豐富。同行的夥伴除了在半路上死去的,與法顯抵達天竺的有4位夥伴,除了法顯之外,其他3位都表示不再返回中原,他們要留在佛祖誕生的土地上,法顯獨自一人踏上返回中原的路!這一次他沒有原路返回,而是在獅子國坐上商人的大船,大船的目的地是廣州!

航行西洋的商船

海上航行處處充滿危險。法顯的商船在半路上遇到大風暴,商船搖晃劇烈,船底被打破了一個洞,商人們紛紛跪在船板上祈求上天,很多人把財物扔進大海里,但風暴還是一連颳了13天才停歇,商船被吹到一個海島邊上,潮水褪去後,露出了船底,水手們把船底修補好,商船又可以繼續航行了。但是商人們認為,大船之所以遇上風暴,是因為有法顯這個和尚的緣故,應該把和尚扔進大海,海神才會息怒。幸虧法顯的施主向眾人求情,才赦免了法顯的「罪」!由於遭遇風暴,商船迷失航向,竟然越過廣州的海岸,一直航行到北方,靠岸後,水手們上岸打探,才知道已經抵達晉朝,這裡是青州的地界,青州刺史把法顯等人迎接上岸!

法顯東歸路線圖

法顯歸國後本來想去長安,但最後到了南京,在這裡翻譯佛經,主要有《六卷泥洹》、《摩柯僧律例》等。後來他在荊州去世,享年82歲!

法顯所著《佛國記》

玄奘

玄奘西天取經的故事經過《西遊記》的渲染後,已經在中國家喻戶曉。他8歲讀《孝經》,11歲跟隨兄長讀《法華經》,很早表現出對經典的領悟能力。28歲那年他遊歷長安,感嘆佛經眾說紛紜,議論各異,便萌發了到天竺尋求佛經真意的想法,他上表唐太宗,沒有得到批准,但此時的玄奘意已決,便想「偷渡」出去,在邊境上幾次被巡邏的箭手射中,幸而沒有死去!逃出箭手的追捕後,慌亂中失去道路,口渴難耐,好不容易看到一條大河,結果在喝水時把行李掉進河裡,千里之資全都丟失了,但玄奘發了誓願,寧可向西而死,也絕不向東而死!

影視劇里的玄奘

3年後,玄奘抵達咖濕彌羅國,並在這裡學習佛經。貞觀六年至貞觀十年,30多歲的玄奘抵達那爛陀寺,師從戒賢學習《瑜伽地師論》、《順正理論》和因明學、聲明學、婆羅門的理論。37歲那年,玄奘辭別戒賢大師,到五天竺各國去遊學,他到了中印度、南印度、東印度等地。貞觀十七年,44歲的玄奘開始返回祖國,兩年後抵達長安,帶回佛經657部,以及眾多舍利、佛像等。

玄奘西行路線圖

義凈

與所有取得極大成就的高僧一樣,義凈也從小表現出對經典的領悟能力,7歲時就進入齊州城西的土窟寺學習。義凈與玄奘是同一時代的人,玄奘49歲歸國的時候,義凈才11歲,這時候他也有到天竺求取佛典的志向。37歲那年,義凈乘坐波斯商船南行,抵達印度。41歲那年,義凈也到了印度佛學的最高學府——那爛陀寺學習經典!與玄奘抵達那爛陀寺的時候不同,義凈在這裡遇到了很多唐朝來的和尚,有玄照、佛陀達摩、僧哲、慧倫、道琳、無行等人,義凈受師於寶師子,跟他學習佛典!義凈在那爛陀寺學習了10年,55歲那年回到廣州!

義凈著作

馬歡

馬歡不是佛教徒。他是浙江紹興人。通曉阿拉伯語。因此在永樂十一年、十九年,宣德六年,三次跟隨鄭和下西洋,訪問了西洋20多個國家和地區,從他參與下西洋開始,就著手記錄自己的所見所聞,於景泰二年創作完成《瀛涯勝覽》一書。其中對印度洋周邊國家的記載,尤為周詳!

馬歡著作


法顯歸國後,撰寫了《佛國記》一書,詳細記載了在印度遊歷的過程,以及各個邦國的風土人情。玄奘歸國後撰寫了《大唐西域記》一書,也記載了印度大陸上的許多個邦國和各地的風土人情;義凈也是如此,他歸國後撰寫了《大唐西域高僧傳》和《南海寄歸傳》二書,對印度各地的記載也很周詳!

南亞佛寺

1978年,印度著名歷史學家、史學大會主席阿里(Ali)教授,給季羨林先生來了一封信,說道:

如果沒有法顯、玄奘和馬歡的著作,重建印度史是完全不可能的!

這說明,印度本土最權威的歷史學家都承認,沒有中國人在其著作里對印度歷史的記載,印度人是很難搞清楚自己歷史的!

季羨林先生,對梵文研究很深

結語

文化交流自古以來就非單向的。印度佛學對中華文化的影響很深,從最早的漢朝開始,就有很多人研究佛學,也不斷向西域以及蔥嶺各國求取佛典。唐宋時期中印兩國之間的文化交流變得日益繁盛,中國不斷有僧人到印度去遊學,印度的高僧也不斷到中原來,如菩提達摩,實叉難陀、鳩摩羅什等人!在很大程度上,中國僧人到印度去是有去有回,印度僧人來中國則是有來無回!佛學影響了中國後來的儒家學說和道家學說,這一點是毋庸置疑的!尤其是發展到宋代,佛學逐漸被中國化,成為中華文化的一部分,重要的是禪宗和頓門的出現,其深刻程度已經超過印度本土的佛學!頗有意思的一個現象是,佛學後來在印度逐漸式微,在中國卻日益成長,成為一種唯理論的大學問,變枝葉為根杆,並又開枝散葉,影響了東南亞很多地區!

宋朝版本的佛經

在這裡有一個疑問:佛學影響世界的範圍很廣泛,為何獨獨中國人發展出來的「新大乘佛學」——也既禪宗和頓門,能夠「倒傳」印度,成為「超越」印度本土佛學的「大學問」呢?

那爛陀寺遺址

在贊寧所著《高僧傳·含光傳》一篇里,有這樣的解釋:「中國人的思維敏捷,從哪裡知道呢?中國人喜歡簡潔,是因為我們的語言少而解決問題的方法多;西方人淳樸,從哪裡知道呢?印度人喜歡繁複,他們只有經過不斷重複的語言,才能最終覺悟。因此,西方人有『執念』的性格,東方人有善於『解析執念』的性格!」這個解釋可以說非常精闢,通過佛經可以看出,印度人對同一個問題的解釋連篇累牘,動輒幾十萬字甚至幾百萬字,佛陀說佛學不執著於名相,但卷帙浩繁的經典恰恰執著了名相。中國人則不同,禪宗的一部《六祖壇經》不足十萬字,解決了全部問題!就像庖丁解牛,嘩譁然,喟然墮地,牛還不知道自己已經死了!這也是我們在很短時間內,就緊緊抓住佛學的本質,並把這個高深的認識「倒傳」到印度的原因!

宋朝禪宗繪畫

我們可以驕傲地說,中華文化最起碼有兩次影響了印度:一次是禪宗「頓門」思想的倒傳,一舉解決了印度佛教徒千百年來糾纏不清「空相」問題,這在某種程度上導致了印度佛學的式微,因為問題已經透徹地解決,他們的思考已經沒有多大意義了;另一次是取經人對印度歷史的記載,準確還原了印度歷史,讓印度由神話狀態進入信史狀態!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yJlR020BMH2_cNUgQCA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