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農業是基礎性產業,雖然我國過去一直優先發展的是城市經濟,但是這些年也一直致力於農業經濟發展,從每年的一號文件中就能看出,三農是國家的重點關注對象。
但是在這些年,很多農村都出現了一件怪事,那就是村裡的很多農民朋友都在說糧價太低了,種地不賺錢,又怕被收回不敢把土地荒著,不知如何是好?
對於農民來說,土地是財富之母,勞動是財富之父。土地是農民賴以生存和發展的最基本的生產資料,也是發展農業所需要的最基本的生產要素。
但是由於過去的政策和時間問題,導致如今的農村存在一個很嚴重的問題,那就是很多年輕一代的農民都沒有土地,他們雖然也掛著農民的頭銜,卻並沒有土地可以耕種。
因此,國家頒發的《土地管理法》中就規定:承包經營耕地的單位或者個人連續兩年棄耕拋荒的,耕地將被集體收回。
為什麼農民不願意流轉土地呢?
土地流轉,這個詞在最近幾年很是流行,在官方的解釋是是:擁有土地承包經營權的農戶將土地經營權(使用權)轉讓給其他農戶或經濟組織,即保留承包權,轉讓使用權。
但是對於很多農民朋友來說,將土地經營權轉讓給其他人,要是同村的人來好,要是那些大型公司的話,他們就會擔心等到十幾二十年過去了,土地還能要回來嗎?
而流轉給村裡的人也沒有那麼容易的,村裡也沒有那麼多人想搞大規模種植的,像我老家那邊的農村,村裡的年輕人基本上都外出打工了,留在農村的都是一些老人和小孩。
一部分土地種糧食,只是保證自己有糧食吃,不用花錢買糧,剩下的土地就用來種一些蔬菜,老人們自己吃不完就送到縣城裡賣,賺一點零花錢給孩子買零食。
另外,土地流轉還有一個問題就是,很容易被挪作他用,本來是一畝用來種地的土地,萬一流轉給某些企業了,他們用來蓋大棚建築怎麼辦?
假如這個企業經營不順利,導致虧本了,然後跑了,只剩下的一堆大棚用來抵債,那農民該怎麼辦?好好的一畝地變成了一個個廢棄大棚,以後想種地都沒辦法種了,還得先把那些大棚給拆了!
這不是沒有案例的,河南焦作就有一個村子出現過這種事情,他們村二十多家農戶把土地集體流轉給村土地流轉中心,然後村流轉中心又轉租給個人建大棚種菜,合同約定租金一年一付。
現在的結局是:租金拖欠了兩年,大棚也荒蕪,合同規定一方違約,合同終止。但是土地上的大棚怎麼辦?誰來給拆除呢?
因此,很多農民朋友都在掙扎著,種糧不賺錢,荒著怕被收回,又不願意流轉,只能在地里隨便種一些東西。
不過關於糧價這事,我有一個好消息要告訴各位農民朋友,今年的糧食價格很大可能性會上漲的。
因為2020年中央一號文件明確提出要提高種糧農民的收入,要提高糧食收購價格。而國家收購價格的提高,必然使整個國家的糧食價格提高。
作者:黃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