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俗語「春不撿雞,冬不撿兔」,為何春天不能撿雞冬天不撿兔?

2020-03-06     大農圈


在一些北方的農村,經常會有一些關於農業活動的俗語。這些俗語有的可以指導我們生活,有的可以表現農村的生活特色,其中就有這麼一句話,叫做:「春不撿雞,冬不撿兔」。這句話是怎麼來的呢?為什麼這樣說呢?


1、春不撿雞

春季,陰陽之氣開始轉變,萬物隨陽氣上升而萌牙生長,大地呈現春和景明之象。但春季乍暖還寒,氣候多變,冷空氣和熱空氣經常性的「來回往來」,因此春季是雞瘟的多發季節,而雞群一旦發生雞瘟,蔓延的速度會十分迅速,有可能會使雞群全軍覆沒。老話也常說「家禽萬貫,帶毛的不算」,而這些雞一旦得病就會大批量的死亡,農戶會無奈的把這些死雞扔了。

因此,春季看到扔掉的雞,千萬不要去撿,因為都是因病而死,身體里有大量的病菌,吃了之後會對人造成生命上的危險。


2、冬不撿兔

兔子是寒帶動物進化而來的,所以它們比較耐寒而怕熱,適宜溫度15~20度。那麼冬天兔子是如何過冬的?如果是野外的兔子,會在冬天到來前吃大量的草,給過冬囤積脂肪。然後再在洞穴里放上柴草,冬天就待在洞穴內過冬。家裡養的,因為有專門的棚舍,根本就不用怕冷。

冬天兔子如果死了,一般不會是被凍死的,只有自身不夠健康,或者攜帶一些病毒的兔子才會因為比較衰弱,而被凍死在野外。這樣的兔子身體裡面就會含有一些病毒,如果不加檢查就盲目食用的話,只會對自己的身體造成傷害。如果遇到這樣的兔子,最好的辦法還是把這樣的兔子給埋了,不要貪圖一時的口腹之慾,免得釀成大錯。


以前鄉下的野兔野雞,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尤其是在80到90年代,山裡的野兔野雞非常多,甚至還有我們說的狼和野豬,當時很多家裡還會備有一把獵槍,每到冬至大雪覆蓋,就會一起出去打獵取樂。不過這些事情離現在已經很遙遠了,現如今野兔也是一種國家二級保護動物了。槍枝也遭到了限制,那種自由的狩獵時代一去不復返了。尤其是今年二月出台的《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關於全面禁止非法野生動物交易、革除濫食野生動物陋習、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生命健康安全的決定》,更是明文規定,不能捕食野兔野雞。

春不撿雞, 臘不撿兔,這句諺語不僅僅是告訴後人,這兩種東西不能撿,其實還包含了古人對後人更大的警示。在表面利益誘惑下,看似是垂手可得,其實背後充滿了危險。如果不冷靜下來,眼裡只有利益,遲早會大禍臨頭。只有在利益面前保持本心,才能看清其本來的面目,也才會讓你在人生之路上越走越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gFVK_HABrZ4kL1ViMTSJ.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