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次消費200元數字人民幣紅包,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2020-10-14     單仁行

原標題:首次消費200元數字人民幣紅包,是種什麼樣的體驗?

昨天收到【深圳職務簡訊平台】的簡訊說中獎了,中了200元深圳數字貨幣。

一開始以為又是什麼金融詐騙的新套路,仔細一看還真是「真實、有效」的200元數字貨幣。

這一次是10月8日,深圳市人民政府聯合央行開展數字人民幣的紅包試點.

通過抽籤的方式將200元數字人民幣以紅包的方式,發放到個人的數字貨幣錢包。

中了獎的幸運兒,就可以在18日前到深圳市羅湖區指定的3000多家商戶進行消費。

我中了獎以後,昨天就來到華潤旗下的一家超市,第一次體驗了中國首個數字人民幣。

當我選好物品準備結帳的時候,發現數字人民幣的結算其實也是可以用微信支付的結算接口,同樣是通過掃碼支付。

第一次使用數字人民幣的過程,其實跟我們當初第一次用微信支付和支付寶支付的過程類似。

首先通過簡訊上的連結,在手機上下載好數字人民幣的APP,然後通過驗證碼核實身份,再註冊設置密碼。

掃了付款二維碼後,就會提示設置小額支付免密,完成購物,以後就可以掃碼支付了。

我這次挑選的物品總價超過了200,數字人民幣的系統只能刷200,無法透支的。

超出部分我是由微信進行支付的,當然,你還可以綁定工、農、中、建這四家的銀行卡進行「充值」。

我的第一次數字人民幣體驗過程也就結束了。

總體的感覺來說還是相當方便,除了第一次支付需要輸密碼,開通免密支付功能有點繁瑣以外,其他的跟我們平常手機支付功能是一樣的。

不過數字人民幣還處在內測當中,有很多功能還沒有完善,除了一個基本的支付功能以外,我還發現了一個挺有趣的功能,那就是黨費繳納。

從這次測試看,範圍廣、速度快,進展遠超預期,數字貨幣整體正在加速推進,不排除今年年內有全面落地的可能性。

那麼,大家猜一猜,有多少人中了獎呢?

這次抽籤,有191萬人申請,總共有5萬人中籤,中籤率2.6%。

大家一看,這個機率是不是有點低了,100個人里運氣好一點也就3個人能抽中這200元。

其實,我覺得這個機率已經很高了,就在昨天,我參與的兩家公司公布的網上新股發行認購中籤率來看。

一家是廣東東鵬公司,中籤率約為0.053%,另一家是江蘇泛亞公司,中籤率為0.0315%。

我以往對這種抽獎式的活動不怎麼感冒,因為我更相信能力,不太相信運氣!

但是這一次,我為什麼就相信「運氣」參加抽獎呢?

因為,作為投資人要對影響未來十年的重大變化感興趣,尤其對未來十年最重要的兩大資產證券資產,數字資產就更加感興趣了。

我研究了近300頁40多萬字的報告,自上而下的做了一個深入研究,我就和大家從企業發展和投資的兩個角度分享這個影響未來十年新變化:數字資產。

首先,什麼是數字貨幣?

數字貨幣分為法定數字貨幣,也就是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DCEP。

還有一種是非法定加密貨幣,也就是前幾年火起來的比特幣、以太幣。

中國央行推出的數字貨幣DCEP的功能和屬性與目前流通的的紙鈔、硬幣完全一樣,同樣具有三個屬性——

1)本質是央行對貨幣持有者的負債,是指居民或企業,因此具有國家主權信用背書,是無限法償性。
2)可以不需要帳戶就實現價值轉移。
3)不付利息。

那麼,數字貨幣能給我們生活帶來什麼樣的變化呢?

像在疫情過後,政府基於個人帳戶和企業帳戶開展了全面補貼的活動。

杭州、北京、深圳等地就先後依託美團等網絡平台發放補貼、刺激零售消費,推動當地GDP回暖。

那數字貨幣功能是央行的,我國央行數字貨幣DCEP定義為M0,也就是基礎貨幣,比起一般的消費券,還有明顯的乘數放大效應。

同樣針對企業的補貼,租賃辦公用房,亦可直接將DCEP注入企業數字錢包帳戶,限定該補貼只能用於租金支付。

針對個人的補貼,也可以直接將DCEP注入個人手機的數字錢包帳戶,限定該補貼只能進行一般生活商品的購買。

綜合來看,用數字貨幣的方法重新組織補貼,不僅放大補貼的層級,而且能夠擴大補貼的類別、種類,完善社會功能。

這次深圳羅湖有3389家商家的數字貨幣使用了配套設備,這是大家可以直觀感受到下游的數字基建里的投入。

其實還有上游的央行、中游的銀行兩個部分的「數字化新基建」。

這些有別於2008年金融危機的四萬億鋼筋混凝土的「舊基建」。

數字貨幣模式下,數字化新基建需要升級大量的IT設備和解決方案,體現在上中下游三點。

1、上游央行側:

央行側系統替代價值高達1162億元/年,但預計會以央行牽頭、四大行等多家主體配合協作研發為主。

社會企業參與的限度有限(至少不會接觸核心算法與對應模塊),開放的市場規模將是上中下三個環節中最小的,估算央行側系統針對社會企業的開放率為30%,預估為349億元/年。

2、中游銀行側:

銀行側系統替代價值估算有1223億元/年,預計四大行以外的銀行大多都將開放招標。

對於符合資質的銀行IT服務商和技術商而言,開放的市場規模是巨大的,是三個環節中最大的增量市場,估算銀行側系統會針對社會企業的開放率為90%,預估市場空間為1101億元/年。

3、下游公眾側:

公眾側系統替代價值為382億元/年,整體空間比較小,但預計開放規模比較大,支付軟硬體的市場化程度相對偏高;

數字錢包的存儲技術也已經相對成熟,應用模式創新將成焦點,估算公眾側系統針對社會企業的開放率超過90%,預估為344億元/年。

對應到具體行業就有安全加密、網絡安全、銀行系統、證券系統、ATM、POS機等行業,我收集了幾家證券公司推薦相關的上市公司供大家參考。

這些企業都有可能在數字化基建的政策下,獲得進一步的增長,這也是數字化所帶來的紅利。

中國成為首個大範圍啟用主權法定數字貨幣的國家,未來還將加速全國試點和普及,同時還承擔著宏觀經濟調控、人民幣國際化等作用。

貨幣的數字化能走到哪?很難去做預測。

金融作為人類經濟的加速器,我只能比喻的是2012年有微信的時候,你能想像到今天的微信發展的規模?

我覺得數字貨幣的未來,可以再放大百倍,甚至萬倍!

責任編輯丨羅英凡

End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viJoLnUBd8y1i3sJfvq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