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金融體系的失靈,給中國敲了一個警鐘

2023-11-26     單仁行

原標題:德國金融體系的失靈,給中國敲了一個警鐘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大家都知道,德國曾經長期被稱為歐盟經濟的火車頭。

但是從去年年底到今年前3個季度,德國經濟卻成了整個歐洲的吊車尾。

2022年第四季度,德國經濟環比下降0.4%,2023年一季度環比下降0.5%,二季度增長等於零,三季度的數據剛出來沒多久,環比二季度又降了0.1%。

連續兩個季度出現萎縮,就已經符合教科書上關於「技術性經濟衰退」的定義了。

德國經濟萎靡背後的原因很複雜,既有俄烏衝突這樣的地緣政治影響,導致了能源和外貿問題。

但德國金融體系的失靈也是一個關鍵原因,德國媒體批評銀行很難支持實體經濟的主體,特別是中小企業,更別說支持科技創新型企業了。

這些負面信號對中國的管理層產生了深刻的觸動,在最近的中央金融工作會議上,決策層對當前金融體系提出了比較嚴厲的批評。

為什麼會牽扯到我們身上呢?

原因就是因為兩國的金融體系很相似。

02

如果我們只談一國金融體系的大框架的話,世界上所有的國家大概能分為兩類。

一類是以美國為代表,以資本市場為主,通俗點說,就是以股市為中心的金融體系。

另一類,以中國和德國為典型代表,是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系。

沒錯,德國雖然是一個聯邦制資本主義國家,但在金融體系的建設上,跟我們這個社會主義國家很像。

實際上,之所以像,是因為德國自二戰之後快速騰飛的經濟,特別是工業經濟,以及國內較低的貧富差距很符合我們對於經濟的審美。

所以,我們在金融制度的建設上,當年是借鑑了德國以銀行為中心的模式。

那以銀行為中心,和以資本市場為中心,它們區別在哪呢?

03

兩者的區別不在字面上,而是代表著兩種截然不同的融資模式。

我們回想一下,印象中的銀行是幹什麼的?

吸收存款,發放貸款,掙利差。

銀行欠儲戶的錢,企業欠銀行的錢,這就是典型的間接融資。

企業和儲戶不直接接觸,他們通過銀行這個中介,用債權關係聯繫在了一起。

那股市是幹什麼的?

幫企業發股票賣給投資者,他們二者是直接接觸的。

這就叫直接融資,投資者和融資者之間沒有債權關係,而是所有權關係。

以債權債務為核心的間接融資,和以所有權為代表的直接融資,最大的不同在於兩個字「風險」。

我們講,欠債還錢,天經地義。

所以,債權債務關係經不起太大的風險。

但發股票這種事情就不一樣了。

你不是把錢借給我發展,而是投資入股和我合夥做生意,所以,不管是賺了,還是賠了,你都不能反悔。

這麼一來二去,兩種金融體系對風險的容納程度就差距很大了。

04

風險差別大,就會進一步導致資金流向的改變。

京海教父高啟強有一句名言:「風浪越大,魚越貴」。

承擔了高風險,自然要追求高收益。

以股市為中心的金融體系,非常青睞像網際網路、人工智慧、新能源這種高風險、高利潤的前沿行業。

這也是為什麼美國能誕生那麼多高科技企業的原因,因為美國的金融業全世界最發達,華爾街的風投們,能縱容前沿領域的企業家用虧損換髮展,

就像亞馬遜1994年成立,一直到20年後的2015年第2季度才首次盈利,虧損了整整20年,但亞馬遜也成為了全球最大的電商平台。

但德國和中國的銀行如果敢這麼干,怕是沒人敢把錢存在銀行了。

那銀行喜歡借錢給什麼樣的企業呢?

大企業,重資產。

一來,銀行存貸利差的利潤率不高,大企業借錢的規模大,可以用量把利潤頂上去。

二來,重資產行業有大量優質資產可以做抵押,借錢不還也有東西拿來抵債。

這也是過去這十多年,為什麼房地產企業能夠迅猛擴張的原因。

因為房子是優質資產,還能通過房產交易換來大量購房者的房貸,銀行當然願意借錢給房企。

所以,坊間調侃銀行是「晴天打傘」,專門借錢給不需要借錢的人。

這並不是全無道理。

05

當然,我們要知道,任何國家選擇任何制度,都不是拍拍腦門,全憑喜好決定的。

最大的決定因素,是現實。

德國和中國,在二戰之後,都可以說是從一片廢墟當中白手起家。

在廢墟之上建立一個國家,首要的工作是大幹基礎建設,搞重工業。

這就是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系的優勢所在,因為這些項目資金需求量大,回報周期長。

這都是高風險的資本市場很難忍受的,你能忍受買個股票十年後才能掙錢嗎?

但銀行可以忍受這些。

而且選擇以銀行為中心,更多了一些制度和社會穩定方面的考量。

銀行是全能管家,講究秩序,高度穩定,對企業舉債的約束力強,可以抑制資產泡沫的形成。

但是當國家度過了「做大」的階段,需要開始「做強」之後,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體系就開始暴露一些短板了。

就像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喊了這麼多年,依然沒有得到多大的改善。

究其原因,還是在於風險問題。

所以我們現在搞註冊制改革,就是想降低中小微企業參與資本市場,進行直接融資的門檻。

但我們也能看到,股市的門檻才降低了一點,馬上就出了一堆么蛾子。

所以,我們經常怪銀行不當人,只喜歡錦上添花,從來不雪中送炭。

但不可否認的是,群眾裡面確實也有挺多壞人的。

批評歸批評,但以銀行為中心的金融制度,在中國還是會長期存在的。

比起跑得慢,我們更怕摔跟頭,走得穩才是最重要的。

06

當然,就像我一直主張的那樣,中國經濟要面臨的問題很多,從來都沒有包治百病的萬能藥,也沒有藥到病除的特效藥。

只能慢慢改,慢慢養,在曲折中不斷前進。

金融工作會議上的兩個提法,就是當前國家針對金融體系的改動:

第一、要對金融資源的分配上,把科技創新放在第一位。

第二、要加強對新科技、新賽道和新市場的金融支持。

這兩點提法,再次彰顯了今天這個時代的主體,科技創新就是企業的生命線。

對很多企業來說,無論是產品生產,還是商業模式,或者是市場定位,你都需要有不同於過去的新東西,才能夠得到企業發展需要的關鍵資源。

就像供給側改革,其實改的就是過去太多人已經擁有,甚至供過於求的老東西。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1cc05b886c77c2a0b59addd5b5b4b8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