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卷市場之下,企業如何搭上時代的列車,進行一場突圍?

2023-11-25     單仁行

原標題:內卷市場之下,企業如何搭上時代的列車,進行一場突圍?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當市場告別了習慣性的增長,我們很多企業家觸目所及的,都是無休止的商業競爭。

很多人都在跟我抱怨,今天不是在圍繞著「價格」進行內卷,就是圍繞著「成本」做極致的壓縮,不敢投資,擔心擴張,厭煩內卷。

在這樣一個增長放緩的背景下,時代真的沒有給予創業者們更多的機會了嗎?有沒有不一樣的樣本出現?

在內卷市場之下,我們又如何搭上時代的列車進行一場突圍?

02

首先,我們來聽聽單仁牛商董事長,央視鳳凰評論員單仁博士的看法。

首先,我想直接表明自己的觀點,創業永遠有機會。

前幾天我去拜訪了我們一位老學員,也是我們第十一屆中國電子商務十大牛商,廣州畢加展覽集團的總經理易豪。

從2020年到2023年,因為疫情帶來全球展覽業的冰封,他們曾經80%來自於展覽的業務受到重創。

但畢加展覽集團的發展並沒有停滯,業務規模基本穩定。

他們基於優勢的網際網路營銷能力,特別是利用在單仁牛商所學習的全域營銷能力,快速拓展了企業展廳的業務,包括美麗鄉村各種展示需求。

還有一位來自東莞楷誠紙業的同學,在紙張供應市場中細分成了淋膜紙、離型紙業務,2022年營業額做到2億多,市場覆蓋全國各地。

不管是在高速成長的經濟發展期,還是在經濟低迷甚至經濟下行的時代,創業者永遠不缺機會,缺的是發現機會的眼光和抓住機會的能力。

西方已開發國家近50年的發展已經驗證了這一觀點,即使在整體市場需求放緩,供需平衡甚至供大於求的市場,仍然有著新的增長機會。

重點來自於三大方面:新技術發展帶來的新市場機會,細分市場需求變化帶來的市場機會,營銷變局帶來的營銷機會。

首先是技術變化帶來的機會:

歐美已開發國家從上個世紀70年代就進入了低增長階段,但70年代中期開始,一直到90年代,計算機的出現,帶來了新的增長機會,同時,促進了全球化戰略,全球市場的分工合作體系開始形成。

從九十年代到2010年左右,計算機的廣泛普及構成了網際網路,信息社會,帶來了高成長機會。

2010年到2020年,移動網際網路興起,我們快速從3G到4G,又邁向5G,與之相關的各種行業,比如說智慧型手機、通信行業都得到了非常高的增長,像華為就是一個典型代表。

2020年之後,新能源產業率先突破,產業發生新老替代,像隆基、寧德時代、比亞迪成為新能源產業的領頭羊。

2023年,Open AI革命般的人工智慧,又給我們的未來打開了一角。

雖然目前微軟、谷歌,中國的網際網路公司仍然處於領先地位,但市場經驗告訴我們,最終的贏家並不一定是他們。

其次是人口結構變化帶來的創業、創新和企業涅槃成長的機會。

除了技術的變動引發新舊產業的替換,為創業者帶來創業機會之外,人口結構變化同樣會帶來新的機會。

就像中國的養老市場、老年市場,這些以往還沒人注重的細分市場,未來一定會成為巨大的賽道。

而且,這些新市場的成功者並不是原先服務的企業,反而是新進入者占領了市場,成為了贏家。

包括由人工智慧帶來的工業機器人、家用服務機器人,也會成為未來細分市場當中重大的機會。

營銷變革帶來的機會,主要在於傳播技術的升級,以及流量聚合效應帶來的機會。

比如曾經從線下到線上的電子商務、搜索電商帶來的機會,因為5G落地,短視頻直播興起,社交平台變化所帶來的高增長機會。

我們企業在變化當中,就要考慮到自己怎麼去抓住這樣的機會?

我的發展戰略是什麼?是成本領先戰略,還是差異化戰略?

很多企業缺少清晰的戰略指導。

什麼是成本領先戰略?

這種戰略往往服務於大眾市場,需要同時具備兩種能力,一方面是對大基數目標市場深度洞察和細分的能力,另一方面是產品標準化,滿足大眾需求的能力。

雖然對所有企業來說,都需要控制成本,但作為核心競爭戰略,成本領先戰略往往是大品牌、大公司會採用的戰略。

那對大部分中小企業來說,特別是創新者,初創企業來說,更需要採用差異化戰略進入市場參與競爭,我們也把這種戰略叫做細分市場戰略。

細分市場戰略需要深度研究局部領域,研究特定場景下的特定需求,並且能夠提供特定的價值,就像前面提到的楷誠紙業和畢加展覽。

當然,對這樣的創業者來說,今天越是細分的市場,在特定的區域範圍內,用戶密度會比較低,拓展客戶的效率也會非常低。

要想在細分市場做出規模,就必須加上網際網路營銷的能力,特別是今天的短視頻直播為載體的全域營銷能力,才可能把這個戰略發揮到極致而來,產生規模化的效果。

03

接下來,資深投資人,單仁行專欄作者宋子老師的觀點。

我和大家從投資的角度來看新的機會在哪?

整個2023年從需求方面來看,外部壓力較大,需求並不平穩。

從資本市場上看,今年2/3的一級行業都處於下跌走勢,增長排名前五的是通信、傳媒、計算機、電子和汽車行業。

由於黨政國產化、行業國產化的加速,加上美國出口管制措施趨於嚴格。

增長排名前五的行業,幾乎都是以華為技術突破與生態建設走在了國內前列。

未來以華為為代表的國產化平替趨勢,會持續成為我們經濟增長的一大動力。

大家可以從算力、硬體、軟體、大模型、應用落地五個角度,關注相關華為生態產業鏈的機會。

在過去近20年,推動經濟除了貨幣增發、資本投資之外,就是技術創新帶來的增長機會。

疊加政策引導,催化了移動網際網路、網際網路+、雲計算等等。

下一個大的機會,可能出現在以人工智慧大模型AIGC為核心的科技革命。

細分領域比如說國產化、大數據、汽車智能化,由於政策支持與技術導向也蘊藏產業升級和投資布局機會。

在7月13日,國家網信辦聯合多個部委公布了《生成式人工智慧服務管理暫行辦法》。

目前國內首批有八家大模型通過相關備案,包括百度、智譜、百川、位元組、商湯、中科院(紫東太初)、MiniMax、上海人工智慧實驗室這8個企業的大模型,可以向公眾提供服務。

除了問答式交互,大模型還可以賦能更多場景,尤其是我們日常的辦公場景。

根據先行者、ChatGPT投資人微軟公司的內測使用者反饋,在數據分析、PPT演示、寫郵件和文檔具備較強的實用性。

在翻譯方面,過去需要員工花費5-6天翻譯的文件,藉助AI可以在5-6個小時內完成,節省高達80%的成本、90%的生產勞動時間。

未來人工智慧大模型在產業鏈上的機會,我們企業家可以多多關注。

現在已經到了年底,我判斷2024年宏觀經濟的主線將是「推動經濟持續復甦」為主,明年還會有更多的行業發展政策出台,我們團隊也會持續關注,及時跟大家分享。

04

最後,我們看看單仁牛商AI文思子牙的理解。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b4787d0157bf81811a4749d7e24278b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