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願花錢,還是沒錢消費?為什麼消費隱身了?

2023-12-15     單仁行

原標題:不願花錢,還是沒錢消費?為什麼消費隱身了?

本文首發於「單仁行」公號,訂閱「單仁行」公號

從企業家的角度探究商業本質

01

2023年即將收官,5%的年度經濟增長目標,目前看來基本上已經沒什麼懸念了。

從大的方向來看,經濟正在處於一個持續向好的修復期當中。

但是,我們也能看到,被寄予厚望的「消費」,仍然處於一個弱復甦的階段。

就像今年下半年,出台了不少提振消費的政策,可以說是利好舉措一個接一個。

但是11月發布的CPI數據持續下跌,創了最近大半年的新低,工業品出場價格指數PPI也在下跌。

如果把去年的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數據結合起來,1-10月累計消費增速,兩年平均是3.75%。

為什麼這麼重視,消費還是沒有起來,原因是什麼?

02

首先,我們來聽聽單仁牛商董事長,央視鳳凰評論員單仁博士的看法。

從2008年開始,每次遇到全球危機或者是經濟發展問題,中國都會採用刺激和拉動消費的方式,來提振經濟。

這麼做是因為「消費」在GDP增長結構中的比重越來越高,現在經濟增長一半以上要靠消費來帶動的。

所以,2023年為了拉動消費,從中央到地方政策應出盡出,不可謂不費心。

從一般消費、到汽車大宗消費、再到房地產政策一路放鬆,各種利好政策接踵而至,讓人應接不暇。

但是,從結果來說,只聞雷聲,不見雨點,為什麼?

是沒錢消費嗎?

並不是。

12月13日,央行公布2023年11月金融統計數據報告,其中,11月末,本外幣存款餘額289.81萬億,同比增長9.8%。人民幣存款餘額284.18萬億,同比增長10.2%。

我們再往前看一看,今年1-4月,注入實體部門的資金,主要是給企業的資金是14萬億,但這其中,9.9萬億變成了定期存款,包括有8.7萬億是屬於居民的個人存款。

按往年,個人存款不會形成這麼大的沉澱,因為個人會通過消費、投資各種形式把錢花出去,這些存款又會回流給企業,企業再拿去投資、生產、分紅、發工資,形成一整套循環。

但現在就是錢不轉動了,大家寧可存在銀行,個人不消費,企業也不投資。

核心原因是什麼呢?

從個人到企業,都缺乏信心。

從全年度的CPI數據就能說明這一點,除了1月份CPI同比增長2.1%以外,其他10個月份的CPI同比從1%一路下滑,10-11月份連續兩個月同比負值,分別為-0.2%、-0.5%。

假如12月再降,那麼就是三個月連續下降,一般來說,三個月連降,就進入到了經濟的通縮狀態。

更難看的數據是PPI,11個月沒有一個月是正值,全部在-0.8%到-5.4%之間,說明生產者需求嚴重不足。

一方面是供給過剩,另一方面是整體消費的意願和預期不足。

第二是缺少消費場景和消費項目。

從2008年一直到2019年,國內消費在經濟結構當中的比重從30%增長了50%多,主要是源於和房地產有關的消費。

今年房地產市場的熄火,嚴重影響了國內消費。

雖然2023年新能源汽車增長迅速,手機市場、旅遊消費有所恢復,但都不足以抵消房地產本身帶來的損失。

根據麥肯錫的數據,像出境旅遊方面,2019年,中國出境游是1.55億人次,旅遊支出約2550億美元,2023年上半年出境游只有4037萬人次,同比2019年上半年8129萬人次,只有49.7%,還處於一個恢復狀態。

當然,資本市場的低迷,也是影響經濟增長的另外一個因素。

資本市場的表現既是經濟增長的結果,同時也是經濟增長的動力。

上市企業有好的業績,好的利潤,當然會帶來股價的上升,但股價並不總是和企業經營保持同頻共振。

美國經濟表現良好,既有高科技發展的帶動,也有資本市場平穩增長拉動的消費能力。

中國政法大學資本金融研究院院長劉紀鵬說,股市只要上漲1000點,就會增加25萬億的財富。

我們退一步設想一下,如果中國資本市場上證指數從3000點漲到5000點,會不會產生超過至少20萬億以上的賺錢效應,等於向全社會發了20萬億的消費券?

所以,我們總結起來,中國市場並不缺錢,但無論是針對於資本市場,消費市場還是投資市場,缺乏的還是信心,以及對應的標的和場景。

03

接下來,資深投資人,單仁行專欄作者宋子老師的觀點。

消費為什麼起不來?

我認為核心原因是手中沒錢。

我身邊很多企業家、朋友說,陽康過後錢包並沒有鼓起來,那拿什麼去消費。

雖然我們看到景區依然人流如鯽,但是這是壓抑幾年後的需求,還是持續性的大需求?

我和大家看兩組數據,就知道消費為什麼起不來了。

第一組是家庭收入數據。

我們先理解什麼是家庭收入?

它包括四部分:

1、工資性收入:就是通過各種途徑得到的全部勞動報酬和福利。(稅後)

2、經營凈收入:就是指從事生產經營活動所獲得的凈收入,也就是全部經營收入要扣除經營費用、生產性固定資產折舊和生產稅之後的收入。

3、財產凈收入:就是指家庭成員所擁有的金融資產、住房等非金融資產和自然資源交由其他機構、單位或個人使用而獲得的回報,在扣除相關費用得到的凈收入。

4、轉移凈收入:就是國家、單位、社團對居民的各種經常性轉移支付,以及居民之間的經常性轉移支付,例如補貼、社保等等。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工資性收入是占到絕對的大頭,那麼接下來,我們來看看疫情後這幾年的收入走勢,大家可以看一下文稿中的圖。

從圖中數據,我們能看到工資性收入,也就是深藍色線,最近兩年處於下跌走勢,略高於2020年疫情前。

家庭經營收入,也就是圖中紅色線,最近兩年總體也處於下跌趨勢,但有部分時間要高於疫情前,

代表財產性收入的藍色,和轉移凈收入的黃色,都出現明顯的大幅下跌走勢,幅度超過10%,而且跌幅遠大於其他兩類收入。

像最近兩年股市下跌和銀行存款利率下調,是財產凈收入下跌的主要原因。

所以,在這種狀況下,再大的刺激消費力度,也無法推動消費復甦,不是供給不足,而是消費信心不足。

所謂「手有餘糧、心中不慌」,但是手無餘糧,你心中慌不慌?

在這次經濟會議中,新增了「織密扎牢社會保障網,健全分層分類的社會救助體系」,表明政策已經關注到居民收入問題。

我們也期待後續的財政政策在短期穩定投資後,更多投向居民領域,這對未來托底的「中低收入群體」,乃至穩定消費的增速都可能起到不錯的效果。

我們再看第二組數據,是庫存數據。

我們從工業庫存,以及服務業庫存角度來看:

今年工業的實際庫存整體下行,服務業消費表現比較強勁,但仍沒有出現補庫的情況,說明企業信心的提振也尤為關鍵。

那麼,怎麼去提振信心呢?

最近很多媒體人士說,拉升股市就能刺激消費。

的確,2006/2007年、2015年股市大幅上漲,刺激了消費和房地產的需求,但我們再看明白它們的前因後果。

2006/2007年的大漲來源於三點:

1、人民幣升值,推動中國資產和原材料價格大幅度漲價;

2、股權分置改革成功,推動企業和股東的利益共同體;

3、前四年大幅度超過50%下跌。

這是有著明確的經濟抓手,但是,2015年的牛市就是被金融槓桿所推動的泡沫。

泡沫破裂的後果比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還嚴重,證監會相關領導被抓,多家龍頭券商老總被捉和離職,深圳政府動用百億救助企業。

我身邊多個朋友栽在了這波槓桿牛市裡,這種非經濟推動的牛市的債,是要用另一種方式來償還的。

最近兩年固定資產周轉率和生產者價格指數PPI仍然處於下跌,還沒有看到好轉跡象,也是我說的牛市三底:政策底、市場底和業績底,還沒出現全部反彈。

那麼,我們的未來方向和動力在哪?

我認為,數字經濟,是未來十年主要的經濟增長動力。

在80年代的美國,信息化浪潮推動了美國經濟需求側的改革和優化,表現為內生性的私人消費、私人設備及軟體投資占比上升,而外生性的政府投資、住宅投資、凈出口占比下降,從供給側改變居民偏好、提振需求。

對比美國1984年vs2000年信息化浪潮,請看文稿中的圖,對私人消費服務和耐用品都有顯著提升。

中國的數字化浪潮正走在世界前列,前有淘寶天貓、京東顛覆傳統商業巨頭,後有拼多多、抖音也在社交和人工智慧的加持下,也在挑戰電商巨頭。

中國經濟支柱正從房地產、基建、製造業切換到金融、基礎設施和行業附加值,這會是新一輪經濟增長周期的動力。

責任編輯 | 羅英凡

本文圖片均來源於網絡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7a7e54e0e850a17d397f900f36297dd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