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人稱「白倚樓」?寫詞模仿同時代名句,1000年來不分上下

2020-06-07     沉醉古詩文

原標題:白居易人稱「白倚樓」?寫詞模仿同時代名句,1000年來不分上下

說到詞,我們的第一反應是宋詞。

的確,詞作為一種文學形式是在宋朝以後才逐漸發展壯大起來的,能夠與詩平起平坐的。

早在唐代以前,就已經出現了詞曲。我們一般說詞曲,詩歌,其實是有原因的,這與它們兩個的起源和創作目的有關。

詩歌這個好理解,詩以言志,自然是高歌、長歌詠志,而且古代的詩基本也都可以譜曲而歌,所以稱作詩歌。

那詞曲呢,顧名思義,就是歌妓、伶人等或在顯貴府上,或在市井之間唱的小曲兒。

今天,我們就來一起領略一下唐代的詞曲,是否有著不同於宋代的風情呢。唐代的詞還不能夠與詩歌平起平坐,所敘述的領域也僅僅限於情感,往往是用來描寫兒女私情,抒發自己的想念與惆悵。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就曾經為了自己的「兒女私情」,寫下過一首《長相思》,也是我們今天要欣賞的詞。

說起《長相思》,其實我的第一反應是李白的幾首《長相思》,「長相思,在長安」「上有青冥之高天,下有淥水之波瀾」,這一切都顯得既奇幻又美麗,充斥著一種曠邈的,極致的浪漫。這正是李白寫詩的風格,很明顯,在填詞的時候,詩仙也沒有刻意的收攏自己的仙氣。

而白居易的詩則不同,一直是以通俗和平易近人著稱的,這樣的風格放到追求情感和浪漫的詞里,會不會有所變化呢?

長相思·汴水流

唐代:白居易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州古渡頭。吳山點點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歸時方始休。月明人倚樓。

首先來說一下這首詞的創作背景,很多時候,詞的創作只是為了抒發自己的情感,而它所寫的對象往往是不為世人所知的。但是這首詞不同,經過歷史證實有著明確的寫作對象,那就是白居易的侍妾樊素。

樊素是白居易非常喜愛的一個小妾,因為擅長歌唱《楊柳枝》,在府中又被稱為柳枝。後來,因為一些不明確的因素,樊素自請離去,不能夠繼續侍奉在白居易的身邊。白居易對於樊素的離去是非常傷感和不舍的,他還曾經專門為此事寫了一首絕句:《別柳枝》:「兩枝楊柳小樓中,裊裊多年伴醉翁。明日放歸歸去後,世間應不要春風。」

這首詩寫得簡單,但是情感也非常深厚,柳枝伴隨了自己這麼多年,以後就要走了,這人世間應該再也不需要春風了吧。

這首《長相思》,表達的也是和《別柳枝》一樣的情感。

先看第一句,這一句中「興」的創作手法非常明顯,白居易先是看著兩條河流湯湯流淌,一直延伸到瓜州的古渡,也就是吳山附近,而柳枝是杭州人氏,看到了吳山也就想到了現在已經回到故鄉的柳枝。也因此勾起了自己對柳枝無盡的相思和惆悵,自然而然地引到下句情感的抒發。

思念悠悠不盡,遺憾也悠悠不盡。這樣的惆悵何時才能終止呢,除非我能等到你的歸來呀。

一輪明月高高,我獨自在高高的樓上,等你歸來。

曲終,情未盡,仿佛感覺得到,作者的想念已經隨著兩條大河匯向了江南,去到了柳枝所在的地方。

值得一提的還有最後5個字,唐朝有個著名的詩人,外號「趙倚樓」,來源是他的名句「殘星幾點雁橫塞,長笛一聲人倚樓」,這裡白居易的「月明人倚樓」就化用了他的詩境。將作者對故鄉的思念,轉化成自己對於柳枝的思念之情 ,兩句詩統一於無盡的孤獨之中,韻味悠長。

另外,詞之所以為詞,有一個很重要的特點就在於它有著特定的節奏,填好詞就可以直接唱出來。所以詞中的節奏流暢與否,甚至比詩中的節奏還要重要。

白居易的這首詞,明顯在節奏上處理的很好。上下闋開始的六個字,迴環轉折,既有著重複、並列的韻味,又自帶一種動感和節奏感,即便現在已經沒有了當時的曲子,單單是讀出來就已經體會到了蘊藏其中的音律美。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_gIl3IBnkjnB-0z5jQ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