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很經典的一首詩,28字幾乎人人會背,最後14字豪邁壯闊

2020-03-29     沉醉古詩文

唐朝是詩的巔峰期,《全唐詩》一共收錄了5萬多首詩歌,而有些沒有被記錄下來,散落江湖之間被歷史忘記的詩篇就更多了。

在這些傳下來的詩篇中,大部分是平庸無奇之作,或者簡單的描述場景,抒發情懷,或者是詩人唱和,奉命填詞,沒有自己的真情實感,更多的則是因為才華所限,見到了壯闊的景象,感受到幽深的意境,卻沒有足夠的語言功底將這些記錄下來,最終流於平庸。



然而詩壇上那幾顆著名的星星,因為各自擁有的獨特亮點,在歷史長河的沖刷下更加熠熠生輝,以至於被千年以後的我們傳唱著,崇敬著。

那些千古名篇,其實也無外乎情感真摯,語言有特色。這幾個字說起來簡單,想要真正實現,可能要文人付出一生的時間。慢慢打磨自己的文學風格,慢慢地經歷世間一切,懂得世間一切,悟出些什麼。

或者永遠也悟不出什麼,只是像孩子一樣最簡單的活著,用天賜的赤子之心感受並記錄世間的一切。這樣寫下來的詩,往往能觸動讀者內心最深處的柔軟,因為這赤子之心所表達的,正是他曾經擁有卻丟失的東西,是紅塵中最珍貴的東西。

說到這裡大家應該也看出來了,本文的主角是李白。



李白從未丟掉自己的赤子之心,謫仙人的浪漫單純從來沒有沾染到紅塵的濁氣。面對大自然的壯闊瑰麗,他的心中有著最強烈的共鳴,所以能夠寫出最意外,也最觸動人心的句子。

李白十幾歲辭親遠遊,就此開始了自己浪跡天涯的人生旅程。初出巴蜀的第一站是江東,乘船去江東的路上經過如今安徽境內的天門山,心有所感,寫下這首《望天門山》。



望天門山

唐代:李白

天門中斷楚江開,碧水東流至此回。

兩岸青山相對出,孤帆一片日邊來。


本來是博望山和梁山隔江對峙的場面,在李白眼中卻是一座巨大的山被一往無前的長江劈開。閶闔之門大開於人間,仰賴的是長江無限奔涌的力量。碧綠的江水蜿蜒東流,至此才澎湃迴旋。

第二句是本詩的精髓所在,李白站在了更高遠的角度上來觀察這個場景,也在觀察自己。本來是一望無際的江面,被兩岸高高矗立且對峙的青山顯得逼仄。就在此一高一平之外,還有著更壯闊的景象。

暮日西沉,帶起雄渾的晚霞和邊雲,日影灑落在碧江之上,壯闊波瀾,不一而足。就在此景之中,李白出場了,一葉孤帆行走在大自然的奇觀之中,恰巧舟中人也並非紅塵中人,而是千載謫仙人。

仙氣與雄渾相碰撞,迸發出最強烈的力量,一直震撼到千年後的讀者們。



李白最出名的詩大都是古體詩,然而這首七絕也很被後人稱道,原因就在於李白除了自己的個人感受之外,終於想起了要照顧格律詩的需要。

七絕一共28個字,詩人所有的所見所感就要在這28個字之間迴轉反覆並且展現完全,這就要求用字的凝練和含蓄,而不能像古體詩的恣意揮灑。

尤其是這首詩里的四個動詞,用的極為精髓,分別是四個單句的最後一個字,開、回、出和來。開字形容長江以驚天之力衝破天門山的雄壯;回字形容江水在湍急處的迴旋衝激;出字形容山形陡峭;來字形容這一葉孤帆乘風破浪的豪氣萬丈。僅僅是四個字就做到了所謂的言有盡而意無窮,偏偏還絲毫沒有雕琢的意味,只是李白心中最真實的想法。

這首詩的精髓還在於一個望字,詩的題目就是《望天門山》。望點明了詩人寫作這首詩的角度,也統領了全詩描寫景物的出發點,在這個視角里,雄渾的山水落日與詩人的一葉扁舟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凝成了大自然里最美的景,也成為了李白心中的萬丈豪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t6p6KHEBiuFnsJQV7LN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