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僧人很驚艷的一首詩,寫人人都看過的雨,最後7字卻很難讀懂

2020-06-18     沉醉古詩文

原標題:唐代僧人很驚艷的一首詩,寫人人都看過的雨,最後7字卻很難讀懂

你喜歡下雨嗎?

仍然記得小時候下大雨,媽媽會帶我出去淋雨,踩水,小小的我玩的不亦樂乎,也許就是從那時候起吧,喜歡上了下雨的感覺,傘也對我來說徹底失去了意義。

無論是傾盆大雨還是淅淅瀝瀝的雨絲,我都不會打傘,只想悠閒的在這上天的恩賜中漫步,任雨水打到自己的身上,打濕自己的頭髮。

因為不打傘,還曾鬧出來過許多趣事。在大學的時候,臨近下課突然下大雨,我和另一位同學都沒打傘,在雨里慢慢悠悠的走著,迎面竄來一個學妹,問我們要不要打傘呀,可以分給我們,當時可真的是受寵若驚。

後來與另一半的結識也和傘有關,剛認識的時候,一天晚上一起出去吃夜宵,天上突然下起了濛濛細雨,她一個身體嬌弱的女孩子,自然早早地把傘給打上了,出於好心,邀請我和她一起打傘。我這麼喜歡下雨天的人,當然就果斷的給拒絕了,結果也很簡單。生氣了,氣的不得了,後來還專門買了一件帶有下雨logo的衣服來紀念這個事情,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了。

當然,今天的主角並不是我,而是另一位與我一樣喜歡下雨的人,他是一位僧人,是唐代著名的詩僧,皎然。

皎然除了詩人和僧人以外,還有一個很特別的身份,他是山水詩創始人謝靈運的十世孫,他對於茶葉、書法等領域也有著很深的研究,與茶聖陸羽、顏真卿等人是好友,經常有詩歌唱和、書信來往。

也許在某一天,皎然或是看茶歸來,或是漫無目的的山中漫步,總之,在一種悠然的心境下,經歷了這一場山中的陣雨,為什麼說是陣雨,我們往下看詩歌的具體內容,一看便知。

山雨

唐代:皎然

一片雨,山半晴。

長風吹落西山上,滿樹蕭蕭心耳清。

雲鶴驚亂下,水香凝不然。

風回雨定芭蕉濕,一滴時時入晝禪。

第一句先從整體入手,講清了呈現在皎然面前的是怎樣一個場景。這樣的場景想必經常生活在山中的都會很熟悉,山的一面還是晴天,藍天白雲,山也是亮的,然而換一個角度,另一側的山已經被烏雲籠罩,大雨瓢潑了。「東邊日出西邊雨,道是無情卻有情」,就類似這樣的感覺。

第二句進入到對具體景物的描寫,並且寫出了自己在這種環境下的心境如何。物我物我,首先寫物。帶雨的長風吹刮著,到達山的西面,就緩緩地沉降下來,這也是山中的常識,山間早晚的雨霧絕大多數就是由於這種氣流的運動引起。風吹進樹林,樹葉發出蕭蕭的響聲,配合著雨打樹葉的聲音,構成一首絕美的交響樂。

就是在這樣清靜且美好的環境中,詩僧皎然的狀態也漸入佳境,自然界的音樂洗凈了他的心耳,玲瓏,通透,沒有一絲雜質的矗立在雨中。

第三句比較奇特,我對於此句也沒有很徹底的理解,希望有讀者可以指點迷津,這裡就淺略的說一下自己的見解。這一句應該是在描寫雨景,雲中鶴是對雨滴的比喻,仿佛受了驚一樣的從雲中落下,描寫出陣雨急促的狀態。雨打進積水中,或者小池塘中,散發出雨後的香氣,並且在水面也激起一陣波紋,「水欲靜而雨不止」。

到了第四句,山雨已經結束。作者用一個特寫,一個定格的畫面結束了這篇詩歌。風回,雨定,山中又恢復到了平靜的狀態,唯有雨打蕉葉的痕跡,還遺留在淋濕了的芭蕉葉上。

積水從葉上滑下,水滴墜落的那一瞬間,皎然感受到了那一刻的定格,進入了「晝禪」的境界。

水滴輕輕落在地面上,無聲無息,皎然卻在這短暫的下落的過程中,感受到了大千世界,紅塵人生。

帶著禪意的結尾,留給後人無數的想像空間,也許,只有在境界上接近皎然的人,偶然遇到相思的境況,才能懂他那時的心思吧。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uV2Sx3IBd4Bm1__YHTr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