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詩三百首的最後一首,為一小妾所寫,最後14字如今家喻戶曉

2020-03-14     沉醉古詩文

關於《唐詩三百首》大家應該都知道,作為唐詩入門最權威的啟蒙讀物之一,如今在中國已經是家喻戶曉了。

只是對於《唐詩三百首》中三百首詩歌的排列順序,有的人還不是很清楚。畢竟現在也說了,經典嘛,就是都知道要讀但是沒有人去讀的東西。



《唐詩三百首》按照詩的體例進行分類,一共分為八卷,第八卷最後一卷中包含了七言絕句和樂府詩兩種體裁,樂府詩占的比重非常小,只有9首,這還是把李白的《清平調》算作了三首,實際上它們是放在一起的。

所以《唐詩三百首》的最後一首,理所當然就是一首樂府詩。這一點上不知道是天意使然還是作者的有意安排,在最後一首的位置上安排了一首千古名篇。

其中的句子大概所有人都讀過,只是對於它的出處和作者比較模糊。接下來就給大家揭秘,這最後一首詩究竟是何方神聖。



金縷衣

唐代:佚名

勸君莫惜金縷衣,勸君惜取少年時。

花開堪折直須折,莫待無花空折枝。


怎麼樣,是不是很熟悉的一首詩呢?

先不論其他,這首詩寫的雖然簡單,但是真的既巧妙又能打動人,能夠作為樂府詩和諸多名篇一起被選入《唐詩三百首》不是沒有理由的。

這是一首勸人珍惜光陰的詩,古往今來表達這種思想的詩實在太多太多了。「三更燈火五更雞,正是男兒讀書時」,「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這樣的名句隨口就來。

金縷衣與這些詩不一樣的地方在於對賦比興這三種技巧的巧妙運用。



其他的詩篇大多數先景後情,由景而入情,也就是所謂的興。金縷衣卻是上來就「勸君惜取少年時」,直截了當的告訴你應該做什麼,不該做什麼,沒有任何的情感鋪墊,前面又把時間和金縷衣這樣珍貴的東西做了比較。這兩個因素使得第一句帶給讀者的衝擊非常巨大。

而後轉入到第二句,句意又變得不那麼清晰了起來。由開始慷慨陳詞的賦,轉回到了含蓄委婉的興和比上。

春花盛開可以摘下來把玩的時候一定不要錯過,不要等到花兒都凋謝了,只能對著空空的枝頭垂淚嘆氣,這時可以折斷的,就只有無味的枝幹了。

最後三個字「空折枝」也是意韻非常豐富,讀完感覺意猶未盡。

第二句用花來比喻美好的少年時光也是有考量的。少年總喜歡追求美好的事物,自然對於花朵的凋謝飄零非常有感觸,作者將花的凋零和時光的流逝綁在一起,也就激起了少年對於時光的珍惜。



說完了詩,我們再來看看它的出處和作者。

《唐詩三百首》中標註的名字是唐代的杜秋娘。杜秋娘的本名應該是杜秋,娘是在女子年老時候對她的敬稱。當然也可以作為對歌舞女子的稱呼,只是考慮到這個稱呼一直到杜秋娘的晚年才出現,不太可能是這個含義。

杜秋十五歲就被李錡納為了侍妾,後來李錡騎兵造反,失敗後杜秋也被當作俘虜收入了唐宮中,受到了唐憲宗的寵幸,又被唐穆宗任命為自己兒子的乳母,在宮中的地位算是比較高的了。

只是關於她是這首詩的作者並沒有明確的記載,史書上僅僅記載了李錡喜歡這首詩,經常讓杜秋娘和他一起載歌載舞的演繹這首詩,並沒有表明這兩個人是這首詩的作者。

在別的唐詩選本中,這首詩的作者被注為佚名,找不到明確的作者。



究竟杜秋娘是否寫作了這首詩,只能期待後續的學術發現了。如果真的是一位女子寫出這首詩,那她在當時一定是延年妹妹一般傾國傾城的角色。因為她不僅能歌善舞才藝雙絕,還有著正確的做人觀念,知道勸誡後生積極向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Rtd-6nABfwtFQPkdsYra.html